[发明专利]一种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6907.8 | 申请日: | 2012-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1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曾礼强;雍静;刘康淋;杭启飞;吴艳芳;张玉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H3/00 | 分类号: | H02H3/00;G01R3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王海权 |
地址: | 40004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中性线 断线 检测 保护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压系统保护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低压配电系统中,供电方式广泛采用三相四线制,三相四线制配电系统中,由于配电变压器二次侧中性点接地完好,中性线与三相线构成一个实用有效的整体,在三相负荷不对称系统中,中性线的存在是保证三相负荷电压降对称的基本条件。一根相线发生断线,只有该相负载供电中断,对负载的安全并不构成危害,但中性线断线,将发生中性点偏移现象,使得三相电压不能保持平衡,导致负荷侧各相电压较正常电压过高或过低,用电设备不能正常工作。目前低压系统中存在着大量不可预料的中性线断线事故,具体原因包括谐波过载、盗线、施工等。因此,急需一种能自动检测判断中性线是否处于中断并迅速切断电源的装置,从而保护用电设备及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低压配电系统中性线断线自动检测保护的方法;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低压配电系统中性线断线自动检测保护的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采集三相线与中性线的电流信号,并将此电流信号转换成与其成比例的电压信号;
(2) 将步骤(1)中所述的电压信号进行模数转换,使其成为能被单片机识别的数字信号;
(3) 利用单片机对步骤(2)中所述数字信号进行分析:若三相线信号不全为零而中性线信号为零,则初步判断中性线发生了断线,继续采集、转换、分析三相线及中性线电流信号,若仍然为三相线信号不全为零而中性线信号为零的情况,则判定中性线发生断线故障,此时单片机将输出动作信号来实现电路的断开和声光报警。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装置,包括:电流检测单元、检测信号转换单元、信号处理单元、保护执行单元与声光报警单元。电流检测单元,用于检测三相供电系统相线和中性线中的电流;检测信号转换单元,用于将电流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电流信号转换成单片机能够识别处理的电压信号;信号处理单元,通过对采集信号的分析,判断中性线是否发生断线并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相应处理;保护执行单元,根据信号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在中性线断线的情况下对电路实行保护;声光报警单元,根据信号处理单元的处理结果进行声光报警。
进一步,所述电流检测单元包括四个单相电流互感器,其一次侧分别被三根相线和中性线穿过;
进一步,所述检测信号转换单元包括四组霍尔电流传感器;
进一步,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包括C8051F020单片机;
进一步,所述保护执行单元包括信号放大驱动电路和继电器,所述声光报警单元包括驱动电路和执行电路,驱动电路主要包括三极管,执行电路包括蜂鸣器和发光二极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够自动检测中性线是否处于中断状态,在中性线发生断线时自动断开供电电源,保护设备,避免设备使用寿命缩短甚至被烧毁的危险,同时,所用元器件自动化程度高、误判情况少、易于实现,能有效检测出中性线断线故障并切断电源。
附图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本发明提供如下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装置的主电路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中性线断线检测保护装置包括电流检测单元1、检测信号转换单元2、信号处理单元3、保护执行单元4与声光报警单元5。在本实施例中,电流检测单元1包括四个单相电流互感器,用于检测三相线和中性线中的电流,四个单相电流互感器的一次侧分别被三根相线和中性线穿过;检测信号转换单元2包括四组霍尔电流传感器;信号处理单元3主要包括一个用于信号处理的单片机;保护执行单元4包括三极管、光电耦合器、二极管、继电器,用于在中性线断线的情况下对电路进行保护;声光报警单元5包括三极管、蜂鸣器、发光二极管,用于在中性线断线情况下进行声光报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690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