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合成气制烯烃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5164.2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644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宋卫林;李剑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1/02 | 分类号: | C07C11/02;C07C1/04;B01J29/03;B01J23/48;B01J29/78;B01J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合成气 烯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气制烯烃的方法。
背景技术
将合成气经过催化剂作用转化为液态烃的方法是1923年由德国科学家Frans Fischer和Hans Tropsch发明的,简称F-T合成,即CO在金属催化剂上发生非均相催化氢化反应,生成以直链烷烃和烯烃为主的混合物的过程。德国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展了研究和开发,并在1936年实现了工业化,二战后因在经济上无法与石油工业竞争而关闭;南非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石油资源匾乏,且长期受到国际社会经济与政治制裁的限制,迫使其发展煤制油工业技术,并于1955建成了第一座生产能力为25-40万吨产品/年的煤基F-T合成油厂(Sasol-1)。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石油资源日趋短缺和劣质化,同时煤炭和天然气探明储量却不断增加,GTL技术再次引起广泛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费-托合成催化剂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目前常用的催化剂,从活性组分上来说分为两大类:铁基催化剂和钴基催化剂。根据所采用催化剂的不同以及目标产物的不同,费托合成反应器又分为固定床反应器、流化床反应器和浆态床反应器。固定床反应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撤热困难,整个装置的产能较低。浆态床的特点是反应温度较低,易于控制,但转化率较低,产物多为高碳烃且反应器内浆液的液固分离较为困难。流化床反应器的特点是温度较高,转化率较高,不存在液固分离的困难,产物多为低碳烃;建造和操作费用较低,而低的压差又节省了大量的压缩费用,并且更利于除去反应中放出的热,同时由于气体线速度低,磨损问题较小,这使长期运转成为可能。
FT合成生成烃类的反应符合链增长机理,产物分布符合Anderson-Schulz-Flory产物分布方程,因此低碳烯烃的收率受到限制,例如专利CN1704161A中提及了一种用于费托合成的熔铁型催化剂,催化剂由Fe、Al、K、Ca的氧化物以及少量其它氧化物构成,在反应温度280℃,反应压力6.0MPa,催化剂负荷500小时-1,原料配比(摩尔) H2/CO=1.5的条件下,CO转化率为93.4%,C5+烃的选择性为60.2%,其C3-C4烯烃选择性<20%。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以往技术中费托合成中低C2-C4烯烃选择性差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合成气制烯烃的方法。该方法用于费托合成即合成气制烯烃,具有C2-C4烯烃选择性高的优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合成气制烯烃的方法,以摩尔比为0.8-2.2的CO与H2混合气为原料,在反应温度250-350℃,反应压力0.5-2.5MPa,体积空速1000-4000h-1的条件下,与催化剂接触反应,其中所用催化剂以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1-20份选自ZSM-5或β沸石中一种的壳和80-99份的内核,其中内核以重量份数计包括:
a)50-100份选自Al2O3和SiO2中至少一中的氧化物载体,和载于其上的
b)5-50份Fe和Co中至少一种金属或氧化物;
c)1-30份选自Mn、Zn和Cu中至少一种金属或氧化物;
d)0.1-5份选自K、Rb和Cs中至少一种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催化剂壳层为ZSM-5或β沸石中的一种,内核的直径优选范围为15-150微米,更优选范围为30-120微米。壳层的ZSM-5或β沸石的Si/Al摩尔比大于10,优选范围为Si/Al摩尔比大于30,更优选范围为30~500,最优选范围为35~300。
本发明采用的合成气制烯烃的方法,由于使用核壳结构的催化剂壳层分子筛具有高度发达的孔结构,反应物一氧化碳和氢气能顺利到达催化剂核反应,同时由于分子筛择形性,限制大分子产物的生成,提高低碳烯烃的选择性,同时采用流化床反应器,对烯烃生成有利。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在250-350℃,0.5-2.5MPa,体积空速1000-4000h-1的条件下在直径3.8cm的流化床中反应,CO转化率>96%,C2-C4烯烃选择性>50%,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516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儿童安全笔
- 下一篇:汽车内饰用无纺布复合材料的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