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调光玻璃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324128.4 | 申请日: | 2012-09-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9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 发明(设计)人: | 范志新;解一军;刘洋;张志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2F1/1334 | 分类号: | G02F1/1334;G02F1/1333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3004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反式 结构 压光 效应 调光 玻璃 | ||
1.一种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调光玻璃,其特征在于其由两片透明浮法平板玻璃夹层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薄膜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薄膜,其特征在于是由预聚物和向列相液晶的混合物以1∶1的质量比混合后在一定条件下经紫外光固化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调光玻璃制备过程为:将预聚物与向列相液晶的混合物即液晶胶灌注到两片浮法平板玻璃空隙中,紫外光曝光一段时间后未完全固化时施加拉伸张力,再进行二次曝光使其完全固化后保持拉伸形变。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调光玻璃,其特征在于玻璃为制镜业用浮法平板玻璃原材料,其厚度为1~5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聚物与向列相液晶的混合物,其特征在于预聚物是由20%的烷氧基壬苯基丙烯酸酯、70%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5%的增韧剂丁腈橡胶,3%的链转移剂2-巯基乙醇和2%的光引发剂1173组成,所述百分比均为质量百分比,预聚物固化后折射率可以是np=1.517。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聚物与向列相液晶的混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向列相液晶材料的寻常光折射率为no=1.517,非常光折射率为ne=1.717,双折射率差为0.2。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过程,其制品特征在于聚合物分散液晶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薄膜中液晶微滴受拉伸张力作用呈垂面排列的长椭球形,液晶微滴中液晶分子沿拉伸方向垂面排列取向,调光玻璃外观为透明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过程,其制品特征在于对调光玻璃施加与制备过程中拉伸张力方向相反的按压应力,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薄膜中的长椭球形的液晶微滴受按压应力作用变成圆球形,液晶微滴中液晶分子排列变杂乱,调光玻璃在按压应力作用下变成散射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合物分散液晶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调光玻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制备过程为:
第一步,配制预聚物
用20%的烷氧基壬苯基丙烯酸酯、70%的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5%的增韧剂丁腈橡胶、3%的链转移剂2-巯基乙醇和2%的光引发剂1173配制预聚物,将混合物在室温条件下搅拌十分钟充分混合均匀。
第二步,配制液晶胶
将第一步配制的预聚物与向列相液晶以1∶1的质量比混合,室温下用搅拌器搅拌十分钟使其充分混合形成液晶胶。液晶胶呈无色透明状态,且黏度较小。
第三步,清洁玻璃基板
把玻璃切割成需要的尺寸,在自来水中加入清洁剂对玻璃基板进行清洗,使玻璃表面洁净无污物,用清水冲洗干净,再用洁净干布擦拭去除水渍。
第四步,撒布衬垫料
在喷雾器中注入稀释溶剂挥发性胶黏剂(如502瞬干胶黏剂兑乙酸丁酯试剂),胶黏剂中加入衬垫料微球粉,向一片玻璃上适量喷洒该溶剂,待溶剂挥发掉,衬垫料塑料微球粘结在玻璃表面。
第五步,合玻璃
在湿法撒布了衬垫料的一片玻璃上合上另一片玻璃,立到专用槽池中,下端于侧边用不锈钢铁夹子夹住,上端插进刀片,使两片玻璃中间形成极薄的楔形空隙。
第六步,灌注液晶胶
与建筑夹层玻璃灌胶工艺相同,将适量的前述配制好的液晶胶灌注到两片玻璃的空隙中,抽出刀片,合拢玻璃,取下铁夹子,使液晶胶均匀充满玻璃空隙,并用洁净布擦净多余液晶胶。
第七步,紫外曝光
将前述灌注了液晶胶的两片玻璃在紫外光灯下曝光,使预聚物与向列相液晶的混合物发生相分离。紫外光灯强度适中(如光强通量400W/m2),曝光时间大约1分钟,预聚物发生聚合反应,向列相液晶从聚合物中析出,形成直径约1μm的液晶微滴,此时制品外观为散射雾态,立即关闭电源暂停曝光。
第八步,拉伸固化
当制品曝光1分钟时没有充分固化,使用特制的玻璃吸盘拉伸装置对上下两片玻璃施加力度适当的拉伸张力,制品又变成透明状态,玻璃吸盘分布不相互遮挡光线,再次开启紫外光灯曝光2分钟进行充分固化,由此制得由两片玻璃夹层聚合物分散液晶薄膜构成的反式结构压光效应调光玻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4128.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