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分段式玉米浸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3477.4 | 申请日: | 2012-09-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04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施韧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韧 |
主分类号: | C08B30/02 | 分类号: | C08B30/02 |
代理公司: | 辽宁沈阳国兴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21100 | 代理人: | 姜婷婷 |
地址: | 110002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段式 玉米 浸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玉米淀粉生产工艺中的浸渍玉米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分段式玉米浸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主流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过程中的浸渍机理,为Cox,MacMasters和Hibert提出的,利用亚硫酸对玉米麸质蛋白的作用,其反应式为:
RS-SR+ SO32--——RSSO3-+RS-
亚硫酸作为浸渍液,浸渍温度50℃,时间24小时以上,蛋白质硫代硫酸盐可逐渐扩散,转入玉米浸渍液(玉米浆)中,玉米粒的蛋白质网状结构被部分分散,其余则松软易于脱开淀粉颗粒,以便进入研磨和分离工序段。
作为湿法玉米淀粉生产工艺的第一步,这种浸泡方法用“化学能”,为蛋白和淀粉颗粒的分离创造了基本条件。然而,其缺陷有四点无法避免:
1、设备量庞大,耗能高,浸渍用水量大。
2、浸泡时间长。“逆流浸渍法”普遍采用56~70小时不等的工艺,而整个工艺过程皆须对大量的水和玉米进行50℃的保温处理,特别是在北方的冬天,庞大的浸泡罐的热损耗,是相当惊人的。
3、从玉米粒浸渍过程中的干物质变化可见,玉米胚芽中糖分,矿物质和可溶性蛋白损失达90%,而且由于酸溶液的作用,导致胚芽异味严重,作为原料榨油之后,只能做畜禽饲料使用。
4、环保压力巨大,由于浸渍水水量大,浸泡出来的蛋白质及杂质可溶物等含量很高(玉米浆干基含量4%左右),直接排放将是很严重的污染问题,故此,需使用气浮、过滤和多效蒸发器等多种综合工艺手段回收其中干物质,导致进一步耗能,而相对于玉米浆中蛋白回收的研究,由于蛋白质在长时间的高温和亚硫酸作用下变性,导致也只能停留在饲料级别的方向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多次试验和研究,提供了一种分段式玉米浸渍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耗时长,成本高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包括如下步骤:
净化:玉米清洁,去除杂质;
预热:在预热罐中,将上述净化后的玉米与水以重量份数比为,玉米:水=1:1.5~3的比例混合预热;预热流动水55℃~60℃,热水循环预热时间为15分钟至30分钟;
浸渍I:上述预热好的玉米打入压力罐,并且封住所有阀门,用高压泵给压至1.5MP,浸渍2小时;
释压放液:将上述浸渍I好的物料释放压力,并将玉米与浸泡水同时放至缓存罐,静置或利用机械均匀搅拌15分钟;
破碎:将上述释压放液后的玉米破碎;
旋流分离:将上述破碎后的玉米旋流分离玉米胚芽;
粗磨:将上述去胚芽并破碎后的玉米粗磨;
去皮:将上述粗磨后的玉米去皮;
浸渍II:将上述去皮后的玉米破碎颗粒,此时为玉米糁状态,通过射流方式吸入SO2,并做浸渍,浸渍时间为2小时,亚硫酸溶液的SO2浓度为0.15%~0.25%,干基与亚硫酸溶液的重量份数比为,干基:亚硫酸溶液=1:1.5~2;
细磨:将上述射流后的物料细磨;
得粗淀粉乳:细磨后筛去麸质纤维,得粗淀粉乳。
所述的预热至射流步骤,各个步骤均保持温度为50℃。
所述的预热步骤中,玉米与水的重量份数比为,玉米:水=1:1.5。
所述的浸渍I步骤中,每半小时用泵补压,使玉米含水量的质量百分比达到40%~45%。
所述的射流步骤中,利用文丘里管的低压原理和微湍流原理,将混合液用0.9~1.5Mp的压力通过低压射流器喷射。
所述的浸渍II步骤中,干基与亚硫酸溶液的重量份数比为,干基:亚硫酸溶液=1:1.5。
本发明的优点效果如下:
1、设备投资
现有技术中单罐浸渍,典型设备为400m3的大罐,玉米罐中保持50℃需48h。
现有技术中逆流浸渍,典型设备为8台一组,浸渍罐,总容积400m3,则每罐至少50m3,也按典型48h计。
本发明,同生产量,压力1.5Mp,压力罐容积约为35m3,保温50℃,时间2h。
以此计算,由于压力1.5Mp,压力罐比普通罐体成本偏高,计算需16-18mm钢板制,另需各种压力阀门和压力仪表,淀粉厂在玉米浸泡环节内的设备投资,浸渍罐设备总计投入节省80%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韧,未经施韧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34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