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聚合隐私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21617.4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3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钱萍;刘镇;吴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W12/02 | 分类号: | H04W12/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传感器 网络 数据 聚合 隐私 保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聚合时的隐私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中心任务在于对感知数据的采集、处理与管理,数据隐私是无线传感器网络隐私保护机制中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面向数据的隐私安全主要包括数据聚合隐私和数据查询隐私。数据聚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重要技术,包括和、平均、最大值和最小值等多种聚合计算。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有以下一些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聚合隐私保护方法:Westhoff D和Girao J等在对比文件1“Concealed data aggregation for reverse multicast traffic in sensor networks:encryption,key distribution,and routing adaptations”中提出了基于Domingo-Ferrer同态算法的数据聚合隐私保护方法CDA;He W和Liu X等在对比文件2“PDA:privacy-preserving data aggregation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中提出了两种用于数据聚合隐私保护的方法——基于分簇的隐私数据保护(CPDA)和基于分片的聚合隐私保护(SMART)。
对比文件1中采用的同态加密方法可以实现端到端加密,每一个中间节点不需要解密数据就可以实现聚合,有效地保护了各个节点的隐私数据;不足之处在于同态加密方法一般基于公钥密码体制,计算复杂度高,资源消耗较多。对比文件2中的CPDA方法引入的额外计算量大,增加了计算消耗;SMART方法引入了额外的通信量。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隐私保护性好、资源消耗低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聚合隐私保护方法。
本发明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聚合隐私保护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包含一个目的节点、多个源节点和若干中间节点,基于椭圆曲线算法实现数据聚合过程中的隐私保护,其实现过程包含以下步骤:
(1)首先由目的节点R确定椭圆曲线参数E、椭圆曲线基点G以及目的节点的私钥k,并将椭圆曲线参数E、椭圆曲线基点G以及目的节点的私钥k都广播出去;
(2)各源节点Si选取一个随机数ri,利用随机数ri,椭圆曲线参数E、椭圆曲线基点G以及目的节点的私钥k对待传输的明文mi,用椭圆曲线算法加密计算后得到密文C1i和C2i,发送密文消息(C1i,C2i);i的取值大于1而小于源节点的个数;
(3)中间节点A收到各源节点发送的密文消息(C1i,C2i)后,对其做聚合运算,并将聚合的密文数据发送给目的节点R;
(4)目的节点R收到聚合的密文数据后利用私钥k,根据椭圆曲线算法解密得到聚合的明文数据。
所述的数据聚合是加法聚合或乘法聚合。
所述的加法聚合需要将待传输的明文mi编码到椭圆曲线上一点M,采用椭圆曲线算法进行加密计算:
C1i=riG
C2i=riK+M
采用椭圆曲线算法进行解密计算:
Ci=kC1i=k(riG)=rK
C2i-Ci=riK+M-riK=M。
所述的乘法聚合按照如下公式采用椭圆曲线算法进行加密计算:
C1i=riG
C3i=riK
C2i=miC3i
按照如下公式采用椭圆曲线算法进行解密计算:
kC1i=k(riG)=riK=C3i
C2iC3i-1=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16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