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农田水质水位控制器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20822.9 | 申请日: | 2012-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72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王修贵;江来;罗强;张晓春;罗文兵;钱龙;陈卓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11/00 | 分类号: | E02B11/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汪俊锋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农田 水质 水位 控制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田水质水位控制器,属于农田排水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控制排水是一种现代的新型农田水管理技术。传统排除地下水是将植物的整个生育期的地下水深度控制在一个确定值以下。控制排水通过排水管理,使植物不同生育期的地下水埋藏深度不同,达到有效地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作物产量、防治土壤盐碱化以及高效合理利用水资源等目标。控制排水技术在中国还未被推广,技术方面是由于控制排水设备不够经济、方便、适用。在国外虽有使用,但水质处理技术并没有用于相关的产品,本发明是针对这一现状展开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农田水质水位控制器。该水质水位控制器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成本低、操作管理和维修方便等优点,可广泛用于控制农田排水和净化水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农田水质水位控制器,由排渍控制管与水质处理器组成;所述排渍控制管包括一竖直的主管,在主管上分布多个短侧管,为排水口,每个排水口设一开关;
所述水质处理器主体结构为箱体,箱体内横向上分布不完全封闭的隔板,箱体内填有木屑与反硝化细菌菌粉组成的混合物质;箱体右侧有入水口,与排渍控制管的主管相连;箱体的左侧有出水口,与田间排水暗管相连。
开启排渍控制管中不同高度的排水口,根据连通器原理,农田地下水位就被控制在该高度。
水质处理器中的隔板间距约为10cm。
排渍控制管中的排水口均匀分布,且间距为10厘米。
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水质处理器对排水中的硝酸与亚硝酸盐类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减轻了传统的直接排水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且该处理器具有简单的箱式结构,内中填料造价低廉,使用一定的年限后,如果功能降低,可以更换。
(2)排渍控制管不同高度的侧管被开启,其它的侧管被关闭,地下水位就被控制到一定的埋深,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地下水位的目的。结构简单,制作也简便,用户的管理操作仅是开启某一侧管开关而关闭其它侧管开关。
(3)排渍控制管是管形,在实际生产中,其直径仅10~15cm,所以占地面积很小。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操作管理和维修方便,在农田排水管理中易于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1-水质处理器,2-排渍控制管。
图2为本发明中水质处理器的结构示意图;3-箱体,4-隔板,5-出水口,6-入水口。
图3为分层开关式农田排渍控制管的纵剖面图;7-主管,8-排水口,9-开关。
具体实施方法:
一种农田水质水位控制器,由排渍控制管2与水质处理器1组成;所述排渍控制管2包括一竖直的主管7,在主管上分布多个短侧管,为排水口8,每个排水口设一开关9;
所述水质处理器主体结构为箱体3,箱体内横向上分布不完全封闭的隔板4,箱体3内填有木屑与反硝化细菌菌粉组成的混合物质;箱体右侧有入水口6,与排渍控制管的主管7相连;箱体的左侧有出水口5,与田间排水暗管相连。
开启排渍控制管中不同高度的排水口,根据连通器原理,农田地下水位就被控制在该高度。
植物在幼苗期,腾发量小,作物的需水量少,作物的根系也很短,地下水的水位可以保持在较浅的埋深,作物的根系不会受渍,不会使作物减产,并且保持了田间的水份,供植物后续生育期利用,控制较高的地下水位,也可以防止土壤水分中肥料的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了农田排水造成的对河流、湖泊等水体的面源污染。不同作物在各个生育时期所要求的最小地下水埋深不同,根据作物的根系长度确定。此时开启最上部的侧管开关,田间地下水埋深就被控制在最浅。后续生育期,随着作物的根系的生长,要保证作物的根系不受渍,所要求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加大,所以要逐步开启下部的侧出水管开关,关闭其它侧出水管开关。在作物生长后期,受渍对作物没有多大影响,又可以开启靠近地面的侧出管的开关。
水质处理器中的填料可以根据是否堵塞、效果好坏等状况进行实时更换,保持良好的处理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208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双套投药装置
- 下一篇:用于光气合成系统的尾气排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