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扶梯防撞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9860.2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6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魏惠强;于波;高云翔;王玲;李宁;袁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瑞和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6B29/00 | 分类号: | B66B29/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哲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88 | 代理人: | 李悦 |
地址: | 518028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扶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扶梯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电动扶梯(Escalator),亦称自动扶梯,或自动行人电梯,是一种以运输带方式运送行人的运输工具。目前自动扶梯与上一楼层的交界处常悬挂一写有“小心碰头”字样的透明提示牌, 但不识字的人群如小孩、盲人等,此种提示牌不但无法起警示作用,而且还埋下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例如,小孩出于好奇心看到制作美观的提示牌,会伸出手摸提示牌或探出头观察提示牌,从而使得小孩的手或头部被电动扶梯和上一楼层的夹角处夹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旨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扶梯防撞装置,其可给人的手或头部作用力,以将人的手或头部往电动扶梯的方向推,安全性高,可有效防止人的手或头部被上一楼层碰伤或夹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扶梯防撞装置包括缓冲件、中轴、转轴和轴承组件;缓冲件套设于中轴外,转轴连接中轴的顶部,转轴还装设于该轴承组件内。
转轴可拆卸地连接中轴的顶部。
转轴和中轴一体成型。
该电动扶梯防撞装置还包括可拆卸地装设于中轴底部的固定底板,该缓冲件可拆卸地套设于中轴外并抵挡于固定底板。
轴体远离连接件的端部内开设有内螺纹,固定底板的中部往上延伸出一设有与轴体的内螺纹相匹配的外螺纹的连接部。
轴体靠近连接件的端部外设有外螺纹,螺母套设于轴体的外螺纹外,螺母与缓冲件之间装设一压紧垫片。
该缓冲件的中部开设一贯穿底面和顶面的通孔,中轴穿过该缓冲件的通孔。
缓冲件采用柔性材料制成。
该柔性材料为发泡橡胶。
该电动扶梯防撞装置还包括固定架和吊挂组件,该轴承组件可拆卸地装设于固定架上,吊挂组件连接固定架。
中轴包括一轴体,轴体的顶面往上延伸出两对称的连接件,每一连接件的内侧面远离轴体的端部往另一连接件的方向延伸出一限位部,两连接件之间构成一凸型通槽。
转轴包括杆体、自杆体的底面延伸而成的连接部;连接部沿轴线的剖面大致呈“凸”型,连接部与中轴的两连接件所构成的凸型通槽相匹配,以使得连接部可装设于两连接件之间,连接部和两连接件通过一固定轴固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上述防撞装置通过转轴带动缓冲件可给人的手或头部一个持续的作用力,以将人的手或头部往电动扶梯的方向推,安全性高,可有效防止人的手或头部被上一楼层碰伤或夹伤。另外,该缓冲件采用柔性材料,不会碰伤人或让人感觉疼痛,非常人性化。再者,固定底板、转轴、缓冲件均可拆卸地装设于中轴上,如此,当零部件如缓冲件损坏时,即可方便地拆卸开,再更换对应的零部件,无需更换整个装置,有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电动扶梯防撞装置的较佳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电动扶梯防撞装置的中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电动扶梯防撞装置的中轴的缓冲件的立体图。
图4为图1的缓冲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图1的电扶梯防撞装置的多个缓冲件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6为图1的电扶梯防撞装置的应用示意图。
图7为图6的电扶梯防撞装置的另一视角的应用示意图。
元件符号
100、电动扶梯防撞装置;31、固定架;23、轴承组件;20、转轴;65、装饰盖;31、连接部;15、缓冲件;16、中轴;17、固定底板;162、连接件;161、轴体;152、通孔;12、压紧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请参见图1至5,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扶梯防撞装置100,其较佳实施方式包括缓冲件15、中轴16、固定底板17、转轴20、轴承组件23和固定架31。
固定底板17可拆卸地装设于中轴16的底部,缓冲件15套设于中轴16外并抵挡于固定底板17上,转轴20可拆卸地连接中轴16的顶部,转轴20还装设于该轴承组件23内,该轴承组件23可拆卸地装设于固定架31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瑞和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瑞和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98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