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磨床的自动进料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9795.3 | 申请日: | 2012-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594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26 |
发明(设计)人: | 李淵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宜君 |
主分类号: | B23Q7/00 | 分类号: | B23Q7/00;B24B37/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 代理人: | 丁纪铁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磨床 自动 进料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磨床,特别是涉及一种磨床的自动进料机构。
背景技术
磨床是精密工具机的其中一种,其原理是利用附装研磨砂轮的高速磨削刀对各种软硬不同的金属材料加工,也就是以砂轮高速旋转来进行研磨,藉以获得高精度的待研磨工件,然而,该磨床在研磨作业的过程中,仍具有下述需改善的缺陷:
由于该待研磨工件的上料都是依靠人工完成,在人力逐渐短缺的今天,实为加工成本的一大负担,其次,由于该待研磨工件具有方向设置的限制,因此藉由人工执行待研磨工件的上料方式在面对大量的待研磨工件时,容易产生方向设置错误的误动作,造成不良品的产生。
所以,如何开发出一种磨床的自动进料机构,其可解决上述问题,即是本发明的研发动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床的自动进料机构,其主要使待研磨工件得以自动进料,以降低加工成本。
本发明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磨床的自动进料机构,其主要使待研磨工件进料时的方向一致,避免研磨出不良品。
为了达成前述目的,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磨床的自动进料机构,适用于对待研磨工件进行进料,该自动进料机构包含:一平台,具有一供该待研磨工件滑动的送料轨道;一料筒,设于该平台,并具有一与该送料轨道形成的推料空间、及一供该待研磨工件迭置的料槽,且该料槽具有一供该待研磨工件滑出的出料口;一推料单元,设于该平台一侧,并具有一固定座、一滑座、一压缸、及一推料组,其中该固定座设于该平台的一侧,该滑座可延该送料轨道方向滑设于该固定座,该压缸具有一固设于该固定座的缸体、及一可伸缩动作地设于该缸体内且固设于该滑座的活塞杆,该推料组设于该滑座,并具有一固设于该固定座的限位柱及凸柱、一枢设于该固定座的棘爪,该棘爪具有一可通过该推料空间的推料部、一抵顶或脱离该限位柱的止挡部、及一延伸部,且该延伸部与该凸柱之间设有一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料筒的出料口一侧凸设有一挡部,所述待研磨工件侧边具有一供所述挡部通过的凹口。
进一步的,所述推料组的固定座具有一供所述缸体固设的固定座凸部,所述所述滑座具有一供所述活塞杆固设的滑座凸部。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进料机构更包含有一设于所述平台的定料单元,所述定料单元具有一定位块、一定位弹片及一定位轮,其中所述定位块固设于所述平台,所述定位弹片一端固设于所述定位块,所述定位轮固设于所述定位弹片另一端,且对应所述平台的送料轨道,以压抵定位所述待研磨工件。
有关本发明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他的功效,兹举一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配合图式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上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立体图,显示料筒与待研磨工件的立体状态;
图5是本发明的侧视图,显示料筒、待研磨工件、与平台的组设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上视剖面图,显示料筒与待研磨工件的组态;
图7是本发明的立体图,显示推料单元的立体状态;
图8是本发明的剖面图,显示推料单元的剖面状态;
图9是本发明的立体图,显示定料单元的立体状态;
图10是本发明的侧视图,显示定料单元压抵定位待研磨工件的状态;
图11是本发明的作动图,显示推料单元于初始位置的状态;
图12是本发明的作动图,显示推料单元推动带研磨物的状态;
图13是本发明的作动图,显示推料单元推料后的回程状态;
图14是本发明的作动图,显示推料单元恢复至初始位置的状态。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待研磨工件 10 凹口 11
平台 20 送料轨道 21
料筒 30 推料空间 31
料槽 32 出料口 33
挡部 34
定料单元 40 定位块 41
定位弹片 42 定位轮 43
推料单元A
固定座 51 固定座凸部 511
滑座 52 滑座凸部 521
压缸 53 缸体 531
活塞杆 53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宜君,未经李宜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97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