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光模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16362.2 | 申请日: | 2012-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533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12-18 |
发明(设计)人: | 小柳津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3/00;H01L25/075;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臧建明;张洋 |
地址: | 日本神奈川县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 模块 | ||
本申请案享受2012年5月3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案号2012-125323的优先权的利益,该日本专利申请案的全部内容援用于本申请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模块(module)。
背景技术
近年来,已使用了包括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等省电的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作为照明装置。包括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例如与以往的白炽灯泡等相比较,可利用更少的消耗电力来获得更高的亮度或照度。
此处,包括发光元件的照明装置有时在发光模块上,搭载有发光色不同的多种发光元件。在此情况下,从照明装置输出的光成为如下的光,该光是由从搭载于发光模块的多种发光元件各自输出的光混合而成。换句话说,从照明装置输出的光的发光色成为对多种发光元件各自的发光色进行混合而成的颜色。
然而,在所述先前技术中,多种发光元件各自所输出的光的输出平衡(balance)有时会发生变化。例如,若搭载于发光模块的发光元件的温度特性或电流特性不同,则当利用驱动电流的变化来对明亮度进行调整时,或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来自发光元件各自的光输出的平衡会发生变化。
即,若多种发光元件各自的温度特性或电流特性不同,则各发光元件的发光量的变化会随着温度上升而变得不同。结果,若发光元件的温度上升,则发光元件各自的发光量会以各不相同的变化量而发生变化,结果,从发光模块输出的光输出的平衡发生变化。
发明内容
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包括:第一发光元件群,具有第一发光元件,且串联地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以及第二发光元件群,具有第二发光元件,且串联地连接有多个所述第二发光元件,而且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群并联地连接,所述第二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相比较,相对于温度变化的发光效率的变化率及电压的变化率更大。
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发光模块及照明装置发挥了如下的有利的效果,即,能够抑制多种发光元件各自所输出的光的输出平衡的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照明装置的纵剖面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安装有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照明装置的横剖面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电气配线的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中的各发光元件的发光色的反射的图。
图6是表示发光元件的温度与发光效率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7是表示发光元件的驱动电压与温度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8是表示红色LED与蓝色LED并联地连接时的电路图的一例的图。
图9是表示红色LED与蓝色LED串联地连接时的电路图的一例的图。
图10是表示图8所示的电路图与图9所示的电路图中的温度与色温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
1:基板
2a~2c:蓝色LED
3a~3c、5a~5c:密封部
4a~4c:红色LED
6a~6c、8a、8b、8c:配线
6a-1、6b-1、6c-1、8a-1、8b-1、8c-1:电极
9a-1、9a-2、9b-1、9b-2、9c-1、9c-2:接线
10a~10c:发光模块
11:本体
11a:凹部
12a:灯头构件
12b:金属眼部
13:外罩
14:控制部
14a、14b:电气配线
14a-1、14b-1:电极接合部
15a、15b:固定构件
25、26:关系
100a~100c:照明装置
A:箭头
B-B:剖面
D1:距离
D2:厚度
H1、H2:高度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实施方式的发光模块及照明装置进行说明。在实施方式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附上相同符号,且将重复的说明予以省略。再者,以下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发光模块及照明装置仅表示一例,并不对本发明进行限定。另外,以下的实施方式也可在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加以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未经东芝照明技术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63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