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3671.4 | 申请日: | 2012-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48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邹明清;易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39/10 | 分类号: | B29C39/10;B29C39/44;F16L9/147;C08G18/10;C08K3/34;C08K3/36;C08K3/26;B29K7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裘晖 |
地址: | 51064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氨酯 弹性体 内衬 金属 复合 输送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备料:将聚氨酯预聚体移至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机的罐A中,加热至60~90℃,抽真空至余压小于500Pa,脱泡15~30分钟后备用;将扩链剂移至聚氨酯弹性体浇注机的罐B中,加热至65~120℃,抽真空至绝对压力小于500Pa,脱泡30~60分钟后备用;按扩链系数计算聚氨酯预聚体与扩链剂质量的比例;
扩链剂质量W=聚氨酯预聚体质量×单位质量聚氨酯预聚体中异氰酸根基含量×扩链剂常数×扩链系数;
(2)离心浇注:将金属管于90~130℃预热30~120min,放进离心机中,70~120℃进行保温;启动浇注机对金属管的内表面进行浇注,同时启动离心机,边浇注边离心成型;浇注完后继续保温离心5~30分钟,得到复合管;
(3)二段硫化:将步骤(2)的复合管于100~130℃处理8~20小时,得到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聚氨酯预聚体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将100重量份低聚物多元醇和1.4~5.1重量份纳米填料投入反应釜中,加热至110~130℃,抽真空至绝对压力小于500Pa,脱水2~3小时,降温至50~80℃后投入21.6~93.2重量份异氰酸酯,升温至70~90℃反应2~3小时,得到聚氨酯预聚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低聚物多元醇为平均分子量500~8000的羟基封端的低聚物多元醇;
所述的纳米填料为蒙脱土、白炭黑和碳酸钙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物;
所述的异氰酸酯为脂环族异氰酸酯、芳脂族异氰酸酯和芳香族异氰酸酯中的一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扩链剂为醇类扩链剂或胺类扩链剂,扩链系数为0.9~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类扩链剂为1,4-丁二醇或氢醌-双(β-羟乙基)醚;所述的胺类扩链剂为3,5-二甲硫基甲苯二胺或3,3′二氯-4,4′-二氨基二苯甲烷。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金属管采用以下方法进行预处理:将金属管内表面进行喷砂、溶剂除油脱脂处理,然后均匀浸涂胶粘剂溶液,室温停放30~60分钟,再放入100~130℃烘箱中烘30~60分钟,即可用于浇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金属管为铁管;所述的浸涂的厚度为20~30μm;
所述的胶粘剂溶液采用以下方法制备:将20~40重量份的胶粘剂加入60~80重量份的混合溶剂中,搅拌均匀,得到胶粘剂溶液;
所述的胶粘剂为开姆洛克213、Thixon406、西邦48C和罗门哈斯422中的一种;
所述的混合溶剂由30~45%四氢呋喃、30~35%醋酸丁酯、20~35%甲基吡咯烷酮混合组成;所述的百分比为体积百分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浇注速度为1~3Kg/min;所述的离心速度为4000~20000rpm。
9.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其特征在于:由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
10.权利要求9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氨酯弹性体内衬金属复合输送管在电力、化工、冶金和建筑行业中进行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华工百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3671.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电缆结构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
- 下一篇:一种智能物流中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