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10998.6 | 申请日: | 2012-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85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钱建固;黄茂松;木林隆;马霄;王永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叶敏华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拟 侧后 注浆抗拔 桩桩 接触面 物理性质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础工程建设领域中模拟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尤其是设计一种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城市建设逐渐向功能化,集约化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地下空间的开发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沿海软土地区,由于地下水位较高,大规模地下建筑的抗浮问题已成为地下工程界的焦点问题。设置抗拔桩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抵抗上拔荷载的工程措施。桩侧后注浆抗拔桩借鉴了后注浆技术,对常规等截面抗拔桩进行改进,可有效的提高抗拔桩的承载能力,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新型的抗拔桩基础,目前对于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承载变形特性的研究较少,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实践的发展。抗拔桩的承载能力主要取决于桩侧阻力,桩侧后注浆抗拔桩通过改善桩土接触面的摩擦特性以及桩周土体的力学性质来提高抗拔桩的极限抗拔承载力。因此,桩土接触面力学性质的研究是探索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承载能力的关键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基于此可以进行桩土接触面的剪切试验,分析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的力学性质,从而更好的指导桩侧后注浆抗拔桩的工程实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实用性强的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该试验装置包括气压单元、浆液存储室、模型箱及注浆管路,所述的气压单元、浆液存储室及模型箱依次通过注浆管路连接。
所述的气压单元由施加注浆压力的气源及设在气源后面的度量注浆压力大小的压力表组成。
所述的浆液存储室为储藏水泥浆液的桶状结构。
所述的模型箱为由铝合金板和钢化玻璃经螺栓连接组合而成的箱体。抗拔桩模型制作完成并经养护后,拆掉模型箱四周的铝合金板便可直接进行剪切试验;通过钢化玻璃可以实时观察注浆效果。
所述的模型箱为可拆卸的模型箱。
所述的浆液存储室及模型箱之间的注浆管路上设有阀门。通过阀门可以开启和关闭注浆管路。
所述的注浆管路连接到模型箱的内部,模型箱内部的注浆管路上开设有梅花形孔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是一种新型的抗拔桩基础形式,国内外对其承载能力的研究并不充分,本发明提出一种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基于此可以了解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的力学性质,探讨后注浆技术对增强桩侧摩阻力的机理,进而分析桩侧后注浆抗拔桩的承载变形特性,本发明通过气源及压力表构成气压单元,能够方便,准确的模拟注浆压力,本发明采用的模拟箱为可拆卸的由铝合金板和钢化玻璃经螺栓连接组合而成的箱体,操作方便,并可观察注浆效果,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便于操作、实用性强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气源,2为压力表,3为浆液存储室,4为阀门,5为注浆管路,6为模型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一种模拟桩侧后注浆抗拔桩桩土接触面物理性质的试验装置,结构如图1所示,该试验装置包括气压单元、浆液存储室3、模型箱6及注浆管路5,气压单元、浆液存储室3及模型箱6依次通过注浆管路5连接。气压单元由气源1及设在气源1后面的压力表2组成。通过气源1施加注浆压力,通过压力表2度量注浆压力的大小。浆液存储室3为储藏水泥浆液的桶状结构。模型箱6为由铝合金板和钢化玻璃经螺栓连接组合而成的箱体。抗拔桩模型制作完成并经养护后,拆掉模型箱四周的铝合金板便可直接进行剪切试验;通过钢化玻璃可以实时观察注浆效果。模型箱6为可拆卸的模型箱,通过模型箱6制作抗拔桩模型。浆液存储室3及模型箱6之间的注浆管路5上设有阀门4。通过阀门4可以开启和关闭注浆管路5。注浆管路5连接到模型箱6的内部,模型箱6内部的注浆管路5上开设有梅花形孔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109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