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选择性降低烟气苯酚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9365.3 | 申请日: | 2012-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3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黄朝章;白雪平;蔡国华;刘秀彩;郑捷琼;黄惠贞;谢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4D3/04 | 分类号: | A24D3/04 |
代理公司: | 厦门龙格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7 | 代理人: | 钟毅虹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选择性 降低 烟气 苯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卷烟减害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选择性降低烟气中苯酚的卷烟滤棒参数优化的方法。
背景技术
酚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类化合物,在水、燃料、汽车尾气、空气、酒和卷烟烟气中都有酚类化合物的存在。已报道的卷烟烟气中酚类物质有50多种,其中最主要的酚类化合物包括苯酚、儿茶酚、间苯二酚、对苯二酚、o,m,p-甲酚等7种成分。酚类化合物可以通过与皮肤、粘膜的接触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致使蛋白质变性、细胞破坏并失去活力。并且烷基酚类具有内分泌干扰活性,对哺乳动物和水生生物的生殖发育造成影响,被称为酚类环境雌激素,部分酚类成分具有基因毒性和致癌或促进致突变作用。以上7种酚类成分均被列入EPA有害成分名单中,其中苯酚是卷烟主流烟气中最重要的一种有害物质,也是国内烟草行业“减害降焦”重大专项确定的主要研究目标成分。
近年来,随着烟草行业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工作的持续向前推进,尤其是随着烟草化学的不断发展和卷烟加工工艺技术的不断进步,烟草行业在减害降焦技术研究与应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美国专利US20030131859、US20060037621 等介绍了催化剂对卷烟烟气中酚类化合物释放量的影响。国内也有一些相关专利报道:如CN101243901 报道了一种含氟表面活性剂纸质卷烟滤嘴,能大幅降低卷烟烟气中酚类物质尤其是苯酚的含量;CN101194757 报道了一种硅烷偶联剂修饰改性的纳米SiO2,能有效降低卷烟烟气中的焦油和酚类有害物质;CN101015394 报道了Al2O3、Fe2O3、Al2O3-Fe2O3 改性活性炭纤维,加入二元复合滤嘴棒中最高可降低烟气中酚类化合物25%。但是,以上方法及物质都不能选择性降低酚类化合物。
目前针对性地涉及到降低苯酚的相关报道很少,只有CN 102266123 A报道了一种选择性降低烟气酚类化合物的β- 环糊精复合颗粒及应用,苯酚选择性降低40%以上,但是该方法需将功能材料制成二元复合滤棒,不仅会改变目前绝大部分卷烟工业企业滤棒的生产加工工艺,而且卷烟的成本大幅度上升,工业推广应用性较难。
发明内容
针对现在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选择性降低烟气苯酚的方法,该方法能选择性地降低主流烟气中的苯酚,而卷烟烟气中对吸味有好影响的成分不降低,或降低较少。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选择性降低烟气苯酚的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优化卷烟滤棒参数来实现的;所述的卷烟滤棒参数包含了滤棒吸阻、滤棒长度、滤棒增塑剂含量。其中滤棒吸阻优化范围为3600-4800 Pa、滤棒长度优化范围为24-27 mm/支、滤棒增塑剂含量优化范围为3.06-10.35%。
进一步的,所述的滤棒滤棒增塑剂为三醋酸甘油酯。
进一步的,所述的卷烟滤棒为烟用醋酸纤维。
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之处在于:
本发明通过对卷烟滤棒参数(滤棒吸阻、滤棒长度、滤棒增塑剂含量)的优化,能选择性降低卷烟烟气中苯酚的释放量,在减少对吸烟者造成的危害的同时不影响卷烟的口感。本发明的方法及应用均简便,不改变目前卷烟的加工工艺,易于实施,减害效果显著。
附图说明
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案例1(通过增加滤棒吸阻选择性降低烟气中苯酚的释放量)
选择同一卷烟配方叶组,固定其它辅助材料参数不变,只改变醋酸纤维滤棒的吸阻,滤棒吸阻范围从3600 Pa逐步增加到4800 Pa。然后进行烟气中苯酚和焦油的测定,结果如表1所示。从结果可以看出:以滤棒吸阻3600Pa为对照样,随着滤棒吸阻的增加,烟气中苯酚的释放量选择性下降,最高降幅达12.6%。
表1 滤棒吸阻对烟气中苯酚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福建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936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