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连接器的致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1210307582.9 | 申请日: | 2012-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67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C·D·里特;D·A·迪洛;M·J·佩勒蒂尔;W·S·戴维斯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629 | 分类号: | H01R13/629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吴艳 |
地址: | 美国宾夕***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连接器 致动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锁闩和锁闩致动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电缆组件通常包括用于耦接电缆和/或将电缆耦接到电子元件的连接器。连接器包括连接到电缆末端的电缆端。连接器的配合端包括配合接口以便将连接器耦接到相应的连接器和/或电子元件。连接器可包括锁闩组件等以便将连接器固定到相应的连接器和/或电子元件。锁闩组件包括耦接机构,该耦接机构接合另一连接器上的相应机构。锁闩组件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在闭合位置,耦接机构与另一连接器的对应机构接合,以将该连接器固定到另一连接器。在打开位置,耦接机构与另一连接器分开以能使连接器耦接另一连接器和/或从另一连接器移除。通常,连接器包括致动器,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锁闩组件。致动器通过向致动器提供力来操作锁闩组件。
然而,常规的连接器并非没有缺点。通常,致动器包含接片等,用于向致动器提供力。通常,接片从连接器沿着电缆一边延伸。遗憾的是,当连接器耦接到电子元件时,连接器可能只能在单个取向上耦接到电子元件。通常,连接器的取向限制进入到致动器。因此,当操作员从电子元件移除连接器时,致动器对于操作员而言可能是无法进入的。
仍需要一种连接器,该连接器具有当连接器耦接到电子元件和/或相应的连接器时可容易进入的致动器。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电缆连接器包括在配合端和电缆端之间延伸的连接器外壳。配合端配置为以耦接到相应的连接器,以及电缆端配置为以耦接到电缆。锁闩定位为邻近配合端以将电缆连接器固定到相应的连接器。锁闩可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以及致动器被连接以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锁闩。致动器包含接合锁闩的偏压端以及配置为由操作员握住以接收打开力的操作端,所述打开力移动偏压端以操作所述锁闩。操作端具有上接片和下接片。上接片沿着电缆的上部延伸,以及下接片沿着电缆的下部延伸。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电缆组件的侧面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缆组件的分解图;
图3是根据另一实施例形成的电缆组件的侧面透视图;
图4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致动器的侧面透视图;
图5是图4所示的致动器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另一实施例形成的电缆组件的侧面透视图;
图7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致动器接片的顶部透视图;
图8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另一致动器接片的顶部透视图;
图9是根据实施例形成的致动器的顶部透视图,该致动器包括耦接到图8所示的致动器接片的图7所示的致动器接片;
图10是耦接到图8所示的致动器接片的图7所示的致动器接片的顶部透视图;
图1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另一致动器的顶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形成的电缆组件10的视图。电缆组件10包括安装在电缆14末端的连接器12。电缆14包括第一侧13和与第一侧13相对的第二侧15。连接器12配置为以可插接(pluggably)地连接到电子设备,诸如到电路板安装的插座连接器或电缆安装的插座连接器。可选地,可以根据特定标准(诸如限定尺寸和兼容性要求的小型可拔插(SFP)模块标准)来构造连接器12。在可替换实施例中,本文主题可用于其他类型的电缆安装连接器。
电缆组件10包括外壳20,该外壳12具有耦接在一块以在它们之间限定一内腔26的上壳体22和下壳体24。内腔26沿着配合端30和电缆端32之间的纵轴28延伸。电缆组件10包含容纳在邻近配合端30的内腔26中的一个或多个电路板36。电路板36限定配合接口,以与配合连接器(未示出)配合。电路板36端接到电缆14的一根或多根导体。例如,电缆14可包括中心导体,其端接到一个或多个电路板36。在可替换实施例中,并非电路板36,而是电缆组件10可包括单个触点,其被布置成邻近配合端30以与相应的配合连接器配合。单个触点可端接到例如电缆14的电线的各根导体的末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公司,未经泰科电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758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