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4008.8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86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邹建明;阮正林;高宏;刘钊;赵高华;魏长春;苏向东;杜艳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绿水青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C41/22 | 分类号: | E21C41/22;C04B38/02;C04B28/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联创佳为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62 | 代理人: | 王娟;郭防 |
地址: | 550014 贵州省贵阳市***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矿产资源 安全 绿色 开采 发展 工业 旅游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属于矿产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的增加,尤其是对于煤炭和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剧,经济发展的压力时常导致矿产进入掠夺性的无序开采境地,这更进一步的恶化了矿区的环境,导致了矿产资源的严重浪费,使得地质灾害频发。虽然近几年我国出台了很多相关法律法规,矿产回采率正在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就以煤炭为例,发达国家煤炭资源的总体回收率达60%至70%,而我国的回采率平均只有20-30%左右,有些地方甚至还不到1%。大量地存在着“采一丢一”、“采一丢二”、“吃肥丢瘦”、“有水快流”只吃“白菜心”现象,造成每年浪费的煤炭达10亿吨之多。在我国造成回采率低的原因除了矿主为了追求短期经济利益,采厚弃薄,采易弃难;一些小型煤矿的非法滥采;国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以外;主要原因还是我们房柱式、打眼放炮式的落后、危险的开采工艺造成的。即使发达国家煤炭资源的总体回收率比我国高出一倍左右,但也不能做到地下矿产资源开采利用最大化,同样也存在安全隐患,也会造成地质灾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粉煤灰、煤矸石、钢渣以及建筑垃圾深度资源化回收利用后的残渣恢复地质结构强度,以提高采矿过程中的安全系数,达到提高矿产资源的开采率,使矿产资源得到充分的开采利用,既可以使过去废弃的矿洞重新焕发生命的光辉,也可以保证现今正在开采的矿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矿产资源,同时还不会产生新的采空区和塌陷区,大幅减少矿产资源的浪费,杜绝了地质灾害。真正实现矿区的生产与安全同步,矿产开发与绿色同步。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a、将粉煤灰配浆,配浆以后进行过筛,过筛粒度为24-300目,再将浆料进行磁选,选出粉煤灰中的铁矿,磁选后的粉煤灰浆料进行浮选,选出粉煤灰中的铝土矿、锌矿、铜矿、钼矿和锡矿,得到以硅、钙为主体的粉煤灰尾渣;
b、将钢渣磨粉,进行配浆,过24-300目筛,进行磁选,选出钢渣中的铁矿,得到钢渣尾渣;
c、将煤矸石磨粉,过24-300目筛,进行配浆,进行磁选,选出煤矸石中的铁矿,然后将浆料进行浮选,选出煤矸石中的铝土矿、锌矿、铜矿、钼矿、锡矿和碳,得到以硅、钙为主体的煤矸石尾渣;
d、对矿山正在开采的采矿区进行地质勘探,根据地质情况,将粉煤灰尾渣30-70份、钢渣尾渣10-50份、煤矸石粉尾渣10-20份、石灰1-10份、石膏粉1-10份和发泡剂0.0001-0.0003份兑水调匀,制备得到浆料,通过管道和孔洞注入正在开采的矿洞内,凝固得到浇注石支撑体,对采矿区地质进行支撑,在开采的同时对矿洞进行支撑,保障采矿区地质结构的稳定,再对采矿区周围的余矿进行开采;
e、对余矿开采完毕后的采矿区,将设置各种浇注石支撑体的矿洞连接起来,进行工业旅游开发。
上述的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步骤d中,所述浇注石,按重量组分计,由粉煤灰尾渣40-60份、钢渣尾渣22-40份、煤矸石粉尾渣12-18份、石灰2-6份、石膏粉2-6份、发泡剂0.0001-0.0003份制备而成。
上述的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所述发泡剂为铝粉、碳酸氢无机盐、茶皂素或松香皂。
上述的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所述发泡剂为铝粉。
上述的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所述浇注石,还加入5-15份的建筑垃圾残渣。
上述的矿产资源安全绿色开采及发展工业旅游方法,步骤d中,所述浇注石支撑体为柱形、门形或吻合矿洞的拱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绿水青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贵州绿水青山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40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钻测量井下仪器整流和驱动模块检测装置
- 下一篇:导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