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光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3919.9 | 申请日: | 2012-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80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付杨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电力公司西昌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V8/00 | 分类号: | F21V8/00;F21W111/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舒启龙 |
地址: | 6150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位标提示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电力输配电线路位标提示装置。
背景技术
输配电线路中的电杆、铁塔位于荒野之中,在夜晚或雾天难以被人看到,特别是不能为操作飞机的人员提供电杆、铁塔的具体走向和高度,给电力生产、电网稳定运行增加不安全因素,不利于事故的避免。
发明内容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为人们提供位标作用的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导光装置,包括发光管,该导光装置是在聚光杯底部设置供发光管伸入的发光管孔,聚光杯的杯体上旋接有调光罩,调光罩底部设置有导光管孔,导光管一端为聚光端,另一端为散光端,聚光端从导光管孔伸入调光罩内。
进一步地,所述发光管为发光二极管。
进一步地,所述聚光杯为杯状结构,杯内底面为聚光面,所述聚光面为凹面。聚光端固定设置在调光罩内,因聚光杯和调光罩是旋接设置,可以调节聚光杯与聚光端的距离,使聚光端处于聚光杯聚光面的焦距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调光罩罩体内底面为反光面,所述反光面为凹面。
进一步地,所述导光管为透明尼龙棒。导光管的作用是将光线传输到需要的地方,内侧反光的的空管和纯度极高的透明尼龙棒均能起到相同的作用,达到相同的目的。同时,还要求导光管具有较强的韧性,能够实现弯曲。
进一步地,所述散光端的端面为散光面,所述散光面为凸面。
进一步地,所述散光端上还安装有散光头。一方面使光线散射的角度更大,另一方面可以保护散光面。
进一步地,所述散光头为碗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散光头与散光端旋接。
本发明所述光导装置的发光管发出的光在聚光杯内实现反射,调光罩可调整聚光杯与导光管之间的距离,尽可能地将光线聚在导光管内;光线进入导光管后,从另一端射出,最后通过散光头将其分散开来。
有益的是,本发明所述光导装置为铁塔或电杆进行位标,为低空飞行器提供警示,保证了低空飞行器的安全,同时也保证了电力输电设备的安全。另外,本设备使用的是节能发光装置,能源损耗少,有利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发光管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聚光杯示意图,A为正视图,B为右视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调光罩示意图,A为正视图,B为左视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导光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散光头示意图,A为正视图,B为左视图。
图6是本发明所述光导装置使用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行说明。
参见图1至图5,本实施例所述导光装置,其发光光源是一个发光管1,本实施例选用的发光管为发光二极管。在导光装置的聚光杯2底部中心位置设置一个发光管孔22,发光二极管穿过发光管孔22伸入聚光杯中。聚光杯2为杯状结构,杯内底面为凹形聚光面23,杯体21上旋接有调光罩3。调光罩3罩体内底面为凹形反光面32,使用时,可以根据需要调节聚光面23与反光面32之间的距离。调光罩3底部设置有供导光管4伸入的导光管孔31。导光管4为透明尼龙棒,它的一端为聚光端41,聚光端41从导光管孔31伸入调光罩内;导光管的另一端为散光端42,散光端42的端面为凸形散光面43。散光端42上还旋接有碗状结构的散光头5。
使用时,将发光二极管的导线接入输电导线6,将散光端42安装在铁塔或电杆的支持绝缘子7上,如图6所示。发光二极管发出光线后,光线在聚光杯2和调光罩3围成的空间内,经过反光面32和聚光面23,进入聚光端41,在通过导光管4到达散光端42,最后经过散光头5散射出去。
以上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电力公司西昌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未经四川省电力公司西昌电业局;国家电网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391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