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碳高性能隧道衬砌混凝土复合胶凝材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2530.2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58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仇文革;王海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00 | 分类号: | C04B28/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信博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51200 | 代理人: | 张澎 |
地址: |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碳高 性能 隧道 衬砌 混凝土 复合 胶凝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材料制造,具体涉及用于侵蚀环境下隧道及地下工程中低碳高性能衬砌混凝土复合胶凝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山岭隧道及地下工程衬砌结构混凝土胶凝材以普通硅酸盐水泥为主,部分采用单掺粉煤灰,而采用双掺或多掺矿物掺合料的胶凝材很少,由于胶凝材成分单一、级配差,加之品质不高,密实性差,导致混凝土水化热高、抗碳化、溶蚀和化学侵蚀能力差,耐久性不足,既不经济,也不环保。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低碳高性能隧道衬砌混凝土复合胶凝材,使之能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既可较大数量地掺入矿物掺合料获得经济和环保性指标的提高,又可降低混凝土凝结硬化时的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的初裂,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和抗碳化、溶蚀和化学侵蚀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的手段实现的。
一种低碳高性能隧道衬砌混凝土复合胶凝材,应用于山岭隧道二次衬砌结构混凝土施工,采用如下的方法制得,
物料配比为:水泥熟料40%,粉煤灰15%,矿粉30%,硅灰5%,混合材10%;各物料具有如下性能要求:
水泥熟料在粉磨前的要求:铝酸三钙<8%,游离氧化钙<1.0%,碱含量<0.6%,水泥熟料粉磨后的要求:3d抗压强度>26.0Mpa,28d抗压强度>52.0MPa,比表面积440m2/kg左右,80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3.0%,45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6.0%;
粉煤灰达到Ⅱ级或以上,其中三氧化硫含量<3.0%,氧化钙含量<10%,CL-含量<0.02%,需水量比<100%,烧失量<5.0%,7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75%,28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85%,经粉磨后比表面积>600m2/kg;
矿粉达到S105或S95,质量系数K>1.2,其中三氧化硫含量<4.0%,CL-含量<0.06%,7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75%,28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95%,比表面积>450m2/kg;
硅灰比表面积≥18000m2/kg,二氧化硅含量>85%,28d活性指数>85%,耐火度>1600℃;
备齐物料后,先将水泥熟料和混合材一起粉磨,矿物掺合料中粉煤灰和矿粉分别粉磨成不同比表面积的粉体材料,然后在均化器中将各粉体材料按配方比例进行均化而得到目标产物。
发明人采用“鸡尾酒”疗法配制大量不同比例矿物掺合料的混凝土,然后通过混凝土力学和耐久性能试验,获得适合侵蚀环境下隧道衬砌混凝土复合胶凝材配方和工艺,为隧道结构体系耐久性设计提供新的材料选择。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矿物掺合料掺量加大后水泥的性能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控制混凝土初裂、降低水化热、提高混凝土密实性效果显著,使之应用于隧道二衬混凝土中可以有效提高耐久性。由于在胶凝材中提高了矿物掺合料的掺入量,降低了熟料在胶凝材中的比例,减少了熟料的使用量和产量,不但有利于环保,节约能源,同时还实现了工业废渣的有效利用,循环经济,降低碳排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述。
本发明的复合胶凝材能达到水泥强度等级42.5级的力学性能要求设计。以下给出复合胶凝材的具体实施方案及其性能指标,所有实施例中的物料除额声明外都是工业级材料,物料采用重量百分比计量。
一、复合胶凝材配方是:水泥熟料40%,粉煤灰15%,矿粉30%,硅灰5%,混合材10%(含石灰石粉5%、石膏4%、山东宏艺助磨剂1%)。
水泥熟料在粉磨前的要求:铝酸三钙<8%,游离氧化钙<1.0%,碱含量<0.6%,粉磨后熟料3d抗压强度>26.0Mpa,28d抗压强度>52.0MPa,比表面积440m2/kg左右,80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3.0%,45μm方孔筛筛余不大于6.0%。
粉煤灰达到Ⅱ级或以上,其中三氧化硫含量<3.0%,氧化钙含量<10%,CL-含量<0.02%,需水量比<100%,烧失量<8.0%,7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75%,28d抗压强度活性指数>85%,经粉磨后比表面积>600m2/k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253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