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302294.4 | 申请日: | 2012-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68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巫扬鸿;巫杨煊;潘青良;张小军;刘长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宁化县利丰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06 | 分类号: | C09D11/06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雁翔 |
地址: | 365400 福建省三***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植物油 油墨 连结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墨连结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印刷行业中,普遍使用的是溶剂型油墨,传统的溶剂型油墨所使用的连接料通常以石油为溶剂,这种以石油为溶剂的油墨连接料主要有以下缺点:1、石油溶剂中含有大量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这类有机化合物挥发后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而且会对油墨制造、使用及相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2、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大量使用会造成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3、由于石油价格不断上涨,油墨连接料的生产成本越来越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以石油为溶剂的油墨连接料存在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环保、生产成本较低且有利于节约石油资源的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以下原料组成:植物油基树脂39~46%、植物油溶剂54~61%;
所述植物油基树脂由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制得:大豆油10~40份、桐油60~90份、固体超强酸催化剂0.5~8.5份;
所述植物油溶剂由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制得:大豆油17~62份、桐油10~55份、乙醇28~40份、催化剂0.5~7.5份;所述催化剂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以下原料组成:负载型磷钨酸介孔炭10~60%、HY分子筛40~90%。
所述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优选为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以下原料组成:SO42-/TiO2固体超强酸20~40%、SO42-/ZrO2固体超强酸20~40%、TiO2 10~30%、ZrO2 10~30%。
一种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制备植物油基树脂
在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在反应釜中加入将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大豆油10~40份、桐油60~90份,搅拌混合,加热升温至200~240℃后加入固体超强酸催化剂0.5~8.5份,继续加热升温,在300~330℃条件下保温反应2~5小时,反应完成后过滤、冷却,制得植物油基树脂;
②制备植物油溶剂
在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下,在反应釜中加入将按重量份计的以下原料:大豆油17~62份、桐油10~55份、乙醇28~40份、催化剂0.5~7.5份,搅拌混合,加热升温,在70~90℃条件下保温反应3~6 小时,反应完成后过滤、冷却,制得植物油溶剂;所述催化剂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以下原料组成:负载型磷钨酸介孔炭10~60%、HY分子筛40~90%;
③制备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
将步骤①所制得的植物油基树脂和步骤②所制得的植物油溶剂按以下比例进行混合:按重量百分比计,植物油基树脂39~46%、植物油溶剂54~61%,混合搅拌5~10小时后制得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
所述步骤①中的固体超强酸催化剂优选为由按重量百分比计的以下原料组成:SO42-/TiO2固体超强酸20~40%、SO42-/ZrO2固体超强酸20~40%、TiO2 10~30%、ZrO2 10~30%。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大豆油和桐油作为主要原料制备一种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该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可代替传统的以石油为溶剂的油墨连接料,应用该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能大量减少石油溶剂在印刷油墨中的使用,即能减少石油溶剂对环境造成污染,又能避免对油墨制造、使用及相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且有利于节约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2、本发明所制备的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具有干燥快、着色牢等特点,是一种 环保型产品,而且生产和使用成本较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植物油基油墨连结料,按照以下方法制备而得:
①制备植物油基树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宁化县利丰化工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省宁化县利丰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30229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