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冷系统、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7405.7 | 申请日: | 2012-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29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3-12 |
发明(设计)人: | 黄晓庆;赵立君;江海涛;赵丹怀;周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0/06 | 分类号: | F25B30/06;F24F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赛嘉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04 | 代理人: | 余朦;王艳春 |
地址: | 100032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冷系统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制冷系统以及相应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机房(例如通信机房)、数据中心的耗电,主要包括设备耗电、制冷系统耗电、电力配电系统耗电及损耗,以及其他照明、辅助系统耗电。其中制冷系统耗电占总耗电40%以上,有些机房甚至超过50%。
传统通信机房和数据中心制冷系统的解决方案,不管是风冷系统还是水冷系统,都离不开采用冷媒剂和相关冷却机组或压缩机。而大型制冷系统的耗电比例中,冷却机组、压缩机占比超过了60%。因此针对降低制冷系统的能耗,业界也提出了很多方案和技术,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采用更节能的制冷设备及材料:如采用变频系统,采用效率更好的冷媒剂,采用更加隔热节能的环保材料;
2.针对传统制冷系统进行改造:如,针对水冷系统进行局部改造,在冬天,通过板式交换的方式,将冷却水循环系统和冷冻水循环系统进行热交换,而达到不适用冷却机组,节约耗电的目的。针对风冷机组也进行具备改造,如,在冷凝器上,用水冷方法替代原来的风机冷却,降低耗电;
3.引入自然冷源:如新风系统,通过新风机直接引入室外新风为通信机房和数据中心提供制冷。但新风系统由于直接引入室外空气,对空气质量、温度、湿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适用范围也受限。而热交换系统,通过热交换,达到间接引入自然冷源。现有的热交换系统有热管换热组、热轮交换等方式。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制冷系统耗电量的制冷系统。
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
风机,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所述热交换水池,包括:
冷却部,设置在所述热交换水池中,接收所述热风;
送风管,连接至所述冷却部的底部端口,使所接收的热风在所述冷却部中自下而上地被传送;
送水管,连接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上部端口,将冷却水从所述上部端口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以将所述热风冷却为冷却风;
回水管,连接至所述热交换水池的底部端口,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从所述底部端口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排风管,连接至所述冷却部的上部端口,将所述冷却风从所述上部端口输送至所述风机;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地下恒温层进行热交换,以将所述热回水冷却为所述冷却水,并经由所述送水管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冷却装置,包括:
热风管,接收来自机房的热风;
冷却风机,利用室外冷却风对所述热风进行冷却;
冷却盘管,容纳所述热风;
喷淋器,向所述冷却盘管喷淋喷淋水;
送风管,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或其他冷却装置。
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制冷方法,包括:
将机房的热风输送至热交换水池;
在所述热交换水池中的冷却盘管中自下而上输送所述热风;
自上而下向所述热交换水池输送冷却水;
将经冷却的冷却风输送至所述机房;
将经过热交换的热回水输送至热交换器组件;
所述热交换器组件将接收到的热回水与恒温层土壤层进行热交换,将冷却后的热回水输送至所述热交换水池。
通过上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利用地下恒温层进行制冷,降低了制冷系统的耗电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组件的横向截面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组件的纵向截面图;
图5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方法1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系统包括风机20、热交换水池30以及热交换器组件40。
风机20通过管道101接收来自机房10的热风,然后通过管道201输送至热交换水池30。
热交换水池30包括冷却部302、送风管301、送水管303、回水管304以及排风管30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740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CFP光模块及其MDIO接口电路
- 下一篇:中医脉诊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