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挤压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95939.6 | 申请日: | 2012-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4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于沪平;陈少东;申昱;赵雅珠;陈金晶;王俊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C25/02 | 分类号: | B21C2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挤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挤压成型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挤压模具。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工业及精密机械的飞速发展,产品的微型化已经成为工业界的趋势之一,微成形技术由于能够满足微型化产业的大批量、高效率、高精度、低成本等需要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在现有的微挤压成形中,由于挤压件微小而脱模困难。其微成形挤压成形的零件尺寸较小其强度也较低,采用通用顶出方式取件容易造成对成形件的破坏和变形。
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能够方便的取出挤压件的双哈夫锥形凹模结构的微挤压模具。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微挤压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哈夫锥形凹模结构的微挤压模具,包括包括外模套(6)、下模座(1)、支撑板(2)、推销(3)、挤压用垫圈(4)、微正挤压限位板(8)、微正挤压压杆(10)、挤压杆导向块(11)、顶出块(18),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下双锥哈夫结构,包括上哈夫锥形凹模座(7)、上哈夫锥形凹模(12)、下哈夫锥形凹模(5)及下哈夫锥形凹模座(17),所述上哈夫锥形凹模(12)通过锥面与所述上哈夫锥形凹模座(7)配合以压紧所述上哈夫锥形凹模(12);下哈夫锥形凹模(5)通过锥面与下哈夫锥形凹模座(17)配合以压紧下哈夫锥形凹模(5)。
上述的微挤压模具,其中,外模套(6)与所述下模座(1)之间通过内六角螺钉(19)实现紧密连接,支撑板(2)与挤压用垫圈(4)起到支撑下哈夫凹模座(17)与推销(3)的作用。
上述的微挤压模具,其中,通过将所述上哈夫锥形凹模座(7)与所述上哈夫锥形凹模(12)分离来使得微挤压成形件与余料和飞边的分离。
上述的微挤压模具,其中,通过将所述下哈夫锥形凹模(5)及所述下哈夫锥形凹模座(17)之间分离得到微挤压成形件。
上述的微挤压模具,其中,还包括了挤压垫片(14)。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能够很好的解决微成形挤压成形件尤其是带有齿轮以及螺纹类的零件的脱模困难的问题;通过使用上哈夫锥形凹模能够有效的解决挤压件端部或者是坯料的与凹模型腔的分离,通过使用下哈夫锥形凹模能够有效的解决挤压件与模具工作带之间的分离,从而解决了微挤压成形件的脱模困难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双锥哈夫结构微型齿轮挤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上哈夫锥形凹模与上模座之间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下哈夫锥形凹模与下哈夫凹模座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上下哈夫锥形凹模之间接触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的一个齿形零件的三维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为了能够方便的取出挤压件,在微成形的模具中设计采用了双哈夫锥形凹模结构。这主要是因为在挤压成形过程中,通过下哈夫锥形凹模可以有效的解决齿形类零件的脱离凹模工作带困难问题,另外一方面,在挤压过程中多余的坯料与底部的已挤压成形件仍然是连接在一起的,由于微成形零件的尺寸较小,一般直径均小于1mm左右,零件的强度也较低,因此在对挤压成形件的取件的过程中,容易因坯料与模具间的摩擦力导致微成形件在脱模时产生变形。通过采用上哈夫锥形凹模的结构可以有效的解决正挤压凹模套内工件的脱模问题。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外模套、下模座、支撑板、推销、挤压用垫圈、下哈夫锥形凹模、上模座、微正挤压限位板、微正挤压压杆、挤压杆导向块、上哈夫锥形凹模、挤压垫片、顶出块。其中下哈夫锥形凹模通过锥面与下哈夫凹模座之间进行紧密连接,上哈夫锥形凹模通过锥面与上模座进行紧密连接。挤压成形主要是通过模具上部的挤压杆导向块的向下运动使得挤压杆对坯料产生挤压力促使坯料向下运动进入凹模型腔,最后得到挤压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59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翻斗式雨量传感装置及其工作状态监测方法
- 下一篇:导航提示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