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破窗自救车用头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94392.8 | 申请日: | 2012-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56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 发明(设计)人: | 郁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保税区利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N2/48 | 分类号: | B60N2/48;B60R21/0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赵艳 |
| 地址: | 215633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自救 车用头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破窗自救车用头枕。
背景技术
汽车头枕:在车辆发生追尾时,人体由于惯性会向后倒,此时车辆加速或减速的压力都集中在人体脆弱的颈部和头部,而头枕则对此起缓冲作用,保护人体头部。
在发生交通事故时,碰撞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全都挤压在脆弱的颈部,使驾乘人员的脊椎很可能受到伤害,严重者甚至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问题导致瘫痪,甚至危及生命,即使车速只有10km/h,发生碰撞时,如果得不到汽车头枕的保护,车内驾乘人员的颈部很容易受伤。有了汽车头枕的存在,便可以有效地缓冲事故发生时巨大的瞬间冲击力,从而保护脆弱的颈骨,降低颈部受到伤害的几率。
随着汽车意外的多发,特别是城市暴雨引起的水灾,容易造成汽车熄火,严重的会使车窗因水压紧闭难以打开,人员在车内找不到逃生器具时,伤亡的出现不可避免,如何高效的使用车内部件进行逃身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破窗自救车用头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破窗自救车用头枕,包括头枕本体、连接在所述的头枕本体上的至少一根管架,所述的管架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所述的第一端部活动或固定地插设在所述的头枕本体内,所述的管架的至少一个端部具有能够击碎玻璃的尖锐部。
优选地,所述的尖锐部为一字型刀头。
优选地,所述的尖锐部为十字型刀头。
优选地,所述的尖锐部设置在所述的第二端部。
优选地,所述的管架设置有两根。
优选地,所述的尖锐部上套设有保护套。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发明通过在管架上设置尖锐部,在汽车车门无法打开,汽车车窗无法进行升降等意外情况发生时,可以使用尖锐部击碎玻璃进行逃生,避免意外的发生,尖锐部的设置结构简单,改装方便,生产及使用成本低,整个具头枕多种功能于一体。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主视图;
附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仰视图。
其中:1、头枕本体;2、管架;3、尖锐部;30、一字型刀头;31、十字型刀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的一种破窗自救车用头枕,包括头枕本体1、连接在头枕本体1上的至少一根管架2,一般来说:管架2设置有两根,用于将头枕本体1连接在汽车座椅上部。头枕本体1上开设有两个孔,两根管架2分别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管架2的第一端部固定或活动的设置孔内,头枕本体1进行连接时,将管架2的第二端部插在汽车座椅对应的孔内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管架2至少一个端部具有能够击碎玻璃的尖锐部3,也就是说,管架2可以两端都设置尖锐部3,也可以只设置一个端部,本实施例以设置一个端部为例,并且尖锐部3设置在第二端部上,尖锐部3上可套设一个保护套,以免发生意外时尖锐部3弄伤使用者。尖锐部3的作用是击碎玻璃,当汽车车门无法打开,汽车车窗无法进行升降时,如在发生水灾时,车窗因水压紧闭难以打开时,取下头枕本体1,通过尖锐部3击碎玻璃进行逃生,避免意外的发生。
尖锐部3可以是一字型刀头30,也可以是十字型刀头31或者其他,两个尖锐部3可以为相同的一字型刀头30或相同的十字型刀头31,也可以为不同的一字型刀头30和十字型刀头31,此时尖锐部3除了能进行击碎玻璃外,在需要拧时,也可以将头枕本体1取下,通过一字型刀头30或十字型刀头31进行旋拧。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保税区利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未经张家港保税区利中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943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