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选育杂交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210288218.2 申请日: 2012-08-14
公开(公告)号: CN102884976A 公开(公告)日: 2013-01-23
发明(设计)人: 丁毅;余金洪;黄兴国 申请(专利权)人: 武汉大学
主分类号: A01H1/02 分类号: A01H1/02;A01H1/04
代理公司: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代理人: 薛玲
地址: 430072 湖***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选育 杂交 水稻 雄性不育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植物遗传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选育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新方法。 

背景技术

自1973年我国实现野败籼型杂交稻三系配套、1975年建立杂交稻种子生产体系、1976年大面积推广以来,杂交水稻的栽培和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保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73年石明松发现了天然水稻突变株“农垦58S”后,将其不育特性转育到优良的籼、粳品种中,选育出一些符合生产要求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我国杂交水稻制种、生产和利用又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即“两系法”。与“三系法”相比,两系法杂交制种的优点,主要是:一系两用,简化繁殖制种程序,降低了种子生产成本;丰富了细胞质的多样性;不受恢保关系的制约,配组自由等。1993年,在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开始大面积试种,至今“两系法”在培育水稻新品种和粮食增产方面发挥愈来愈大的作用,与原来普遍种植的“三系法”杂交水稻相比,平均每公顷增产5%~10%左右。光(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是水稻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因素,也是两系杂交稻研究的核心内容。目前,在我国生产上应用最广的光(温)敏核不育系,主要有“广占63S”、“培矮64S”、“Y58S”“P88S”等,实际上发挥作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是不多的,而且光、温敏不育的基因源十分狭窄。因此有必要发掘利用新的光、温敏不育资源,开发和选育新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以满足我国杂交水稻发展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于提供了一种选育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 系的新方法,用以改善育成不育系的农艺性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选育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方法,该方法是以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母本与具有目标性状的父本杂交,获得F1,从F2代中选育具有目标性状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可育单株,F5代后选育具有目标性状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株。 

其中,所述光(温)敏水稻不育系是:农垦58S与金龙白化苗杂交F1再自交得到的白化转绿叶色标记水稻,将该水稻与珍汕97B杂交得到的偏籼型的光敏核不育性状的植株,命名为珍汕97S;所述具有目标性状的父本是鄂中5号与武香B的杂交F1。 

其中,F5代后选育具有目标性状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株,所述目标性状是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优良,高异交(不育期)、高自交(可育期)的育性表现;具有抗性好、香型优质米。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选育诸如武香S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采用人工去雄杂交法,以光(温)敏不育材料珍汕97S为母本,鄂中5号与武香B的杂交F1为父本,杂交配组,得到F1代,种植F1杂交种,成熟后混收冬繁种植F2群体,从中选出符合育种目标即农艺性状、经济性状优良,高异交(不育期)、高自交(可育期)的育性表现;具有抗性好、香型优质米的可育单株,单收得F2; 

b.种植F2,自交,从中筛选出大穗、长粒、抗性好、米质无垩白、结实率高的单株进行冬繁加代,从中选择可育优良单株; 

c.加代至F5代后,从株行中筛选光(温)敏核不育株,将选出的不育株搬兜,集中种植在盆中,割兜再生,套袋自交,收获米质垩白率为0的单穗; 

d.按各单穗种植,自交,筛选出不育度为100%,花药呈乳白色的子代株系; 

e.将步骤d)所筛选出的子代按株系加代,双列杂交测配,筛选配合力较好且具有香味的株系。 

本发明首次提出了一种选育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新方法,以及选育出了杂交水稻新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武香S。与现有的杂交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选育方法不同,在于从高世代中选育核不育株,即首先选择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再选育不育性状。本方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效果和意义: 

1.由于在低世代连续选择结实好的可育株,高世代选不育株,不育系的繁殖系数高。 

2.由于在低世代连续选择开颖角度大、柱头外露率高的可育单株,高世代从中再选不育株,并且注意当选不育株的异交结实率高、结后的种子颖壳闭合性好,因此不育系的制种产量相应提高。 

3.由于在低世代连续选择外观品质好、米质优良的可育单株,高世代选择不育株,相对米质就好。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82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