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86135.X | 申请日: | 2012-08-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82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9 |
发明(设计)人: | 曲昆生;于东华;董杰;张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50 | 分类号: | C02F1/50;C02F1/72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矫智兰 |
地址: | 264100 山东省烟***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冷却塔 水循环 系统 高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循环水系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冷却塔运行过程中,循环冷却水系统受温度、环境的影响,会存在细菌和生物膜,①影响传热效率,增加能耗:研究表明,当换热设备上存在0.5mm的生物膜时,将会增加20%的能耗,如果换热设备上生物膜达到1mm,将会使系统能耗增加55%,严重时导致冷却系统无法达到工艺要求;②影响水处理剂作用的发挥:换热器附着的生物膜和生物粘泥会使化学处理药剂与设备隔绝,使缓蚀剂、阻垢剂发挥不了作用;③增加设备腐蚀:生物膜下面的细菌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酸性物质会直接对金属造成腐蚀,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法腐蚀;④冷却系统中滋生的假单胞菌、病毒、机会性病原体等通过冷却塔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会引起人们发生皮炎甚至导致死亡的多种疾病。目前,企业为清除循环水系统中的生物膜,一般在循环水中添加传统的杀菌除藻剂(双氧水、液氯、次氯酸钠、臭氧、二氧化氯、季胺盐类化合物等),但传统杀菌消毒剂受温度、循环水pH影响大、作用时间短、除藻杀菌效果一般,影响循环水的味道和气味,分解后产生三卤甲烷、溴酸盐、亚氯酸盐等有毒物质,而普通的双氧水作用时间短、除藻杀菌效果有限,并且次氯酸钠等会对系统造成了严重的腐蚀,缩短了设备的使用寿命,生物膜严重时导致冷却系统无法达到工艺要求,必须停产检修,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主要解决现有的消毒剂、除藻剂、杀生剂不能对冷却塔循环水系统有效抑藻除藻、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冷却塔运行能耗高、设备腐蚀严重等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采用含银离子双氧水作为抑藻剂,在冷却塔开始运行时,在循环水中按照每升循环水加入3.5~4.5g含银离子双氧水,每7~10天按原添加量补充一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所述的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与已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1、采用含银离子双氧水这种稳定的消毒剂作为抑藻剂,代替传统的消毒剂、除藻剂、杀生剂;2、该抑藻剂作用时间长且效果明显,可抑制循环水中藻类的生长、有效控制生物膜的生成;3、含银离子双氧水无色、无味,与水互溶,分解为水和氧气,安全环保,对人无害;不受温度、pH值影响,具有广谱杀菌效果。4、含银离子双氧水对金属无腐蚀,兼容不锈钢L304、L316和高密度聚乙烯等材料,1%的含银离子双氧水作用2小时,可以杀死、清除管道表面99%的生物膜。5、在冷却塔开始运行时即加入抑藻剂,抑制生物膜的生成,改变了传统方法中循环水中生成藻类再灭藻除藻的方法,冷却塔循环水系统染菌几率大大降低,增加了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达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
果汁实施效果(冷却塔运行30天后指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与实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一种用于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采用含银离子双氧水作为抑藻剂,在冷却塔开始运行时,在循环水中按照每升循环水加入3.5g含银离子双氧水,每7天按原添加量补充一次。
实施例2:一种用于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采用含银离子双氧水作为抑藻剂,在冷却塔开始运行时,在循环水中按照每升循环水加入4g含银离子双氧水,每8天按原添加量补充一次。
实施例3:一种用于冷却塔水循环系统高效抑藻的方法,采用含银离子双氧水作为抑藻剂,在冷却塔开始运行时,在循环水中按照每升循环水加入4.5g含银离子双氧水,每10天按原添加量补充一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613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