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治疗肥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80243.6 | 申请日: | 2012-08-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61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刘黎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黎明 |
主分类号: | A61K36/8888 | 分类号: | A61K36/8888;A61K36/9066;A61P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445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治疗 肥胖 中药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肥胖病方药,特别是一种治疗小儿肥胖病的中医方药。
背景技术
目前肥胖病的治疗,由于人们生活富裕、饮食结构单一、个人习惯差等因素,其治疗效果很不佳,而且目前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而其现治疗措施如下所述。
限制饮食
限制饮食既要达减肥目的,又要保证正常新陈代谢,因此,患者往往开始时操之过急,使体重骤减,最终治疗失败。但是只要求控制体重增长,使其体重下降至超过该身长计算的平均标准体重的10%,即可不需要严格限制饮食。
增加运动
肥胖人群应每日坚持运动,养成习惯。可先从小运动量活动开始,而后逐步增加运动量与活动时间。往往剧烈运动,食欲有增加了。
行为治疗
学会行为管理方法。应学会自我监测,记录每日体重,活动,摄食及环境影响因素等情况,并定期总结。父母就帮助患儿评价执行治疗情况,很难建立良好饮食与行为习惯。
心理教育
对肥胖症患儿要使其了解可能引起的严重后果,使其长期坚持限制饮食和增加运动锻炼的治疗。同时过分干预患儿的进食习惯,使患儿精神紧张。
药物治疗
对单纯性肥胖,主张使用药物减肥。对症状性肥胖,如甲状腺功能减低、柯兴氏综合征等疾病应首先适当治疗原发病,才能达到降低体重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治疗势在必行
1、儿童肥胖症的治疗应以控制饮食,加强锻炼为主,限制热量的摄入,增加其消耗,同时应用药物治疗作为辅助减肥方法。药物治疗一般主张以中药为主,按中医各阶段辨证,采用不同的治法。以实证为主者,予清热通腑,化瘀消脂。以虚证为主者,予健脾利湿,佐以祛痰;
2、 小儿肥胖持续时间长久亦可发生高血压、高血脂以致多种心血管疾病,对有此种倾向的肥胖儿应积极控制血压和血脂的增高,中药以化瘀祛痰消脂之品,西药服用降脂类药物,中西同用,以控制病情发展。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一种治疗小儿肥胖病的中药制备方法。
小儿肥胖病中西医病机
1、中医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饮食不节,不喜活动,痰湿内蕴及脏腑功能失调有关。主要病机转归为脾胃受损,脾不散精,或脾肾不足,水道不利,变生膏脂痰湿,郁积体内而成肥胖。病位主要在脾 (胃)、肾。病情多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本病的治疗应遵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因引起肥胖的原因多样,个体差异较大,证候表现错杂,临床当审因辨证,分而治之;中医典籍对由肥胖衍生的恶果有很多精辟论述。如《内经》云:“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吕氏春秋》则说:“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2、西医病机 病因主要是由于摄入能量大于消耗量,剩余的热能转化为脂肪而积聚于体内。目前认为肥胖与多食、活动太少及遗传因素有关,某些内分泌疾患也可发生肥胖。另外脑部损伤特别是下丘脑损伤亦可引起体脂积聚过多。此外发现肥胖症患儿的脂肪细胞肥大,脂肪细胞数量增多,这也是引起肥胖的原因之一。
临床症状
多自幼食欲极佳,喜吃甜食及油脂类食品。外貌高大肥胖,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面颊、乳部、肩部、腹部及髋部、大腿上部为最显著。智力和性发育正常,身高略高于同性别同年龄儿。1.查体:用特制皮褶计测量三角肌下端、肩胛骨下角或脐周围、大腿前侧中点的皮下脂肪厚度,一般认为超过正常平均值的2个标准差为肥胖。 2.体重:实际体重与性别、年龄相同的健康小儿平均体重比较,超过20%即为肥胖。如比平均体重大两个标准差为轻度肥胖,超过3个标准差为中度肥胖,超过4个标准差为重度肥胖。用体重测量法是简单易行的判断肥胖的方法,但不能反映体脂分布情况。
它的技术方案为:柴胡 枳实 当归 香附 郁金 泽泻 丹参 生山楂 荷叶 水蛭 大黄各等分,将以上各味药800ml水中,浸泡35分钟,然后文火煎制30分钟,共煎药液200ml,煎出的药液即为治疗留守儿童营养不良的中药。煎药、服药时间为早晨,取“阳中至阳”之玄机。
解决方案
该发明的优点是:疏肝解郁,祛瘀化浊。本方各味中药,可以自采,或在药店能买到,其制作简单,廉价实惠。方中柴胡疏肝疏肝解郁;枳实、香附理气疏肝;当归、郁金、丹参、水蛭行气活血化瘀;泽泻、荷叶清利湿浊;生山楂既能活血化瘀,又能祛痰浊;大黄通腑泻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黎明,未经刘黎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802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秸秆单质碳制备内燃机燃料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