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碳双效脱氮污水处理系统及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79569.7 | 申请日: | 2012-08-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71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 发明(设计)人: | 蒋建民;刘义安;闫训成;王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蒋建民 |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 代理公司: | 济南诚智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105 | 代理人: | 王汝银 |
| 地址: | 250117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低碳双效脱氮 污水处理 系统 工艺 | ||
1.低碳双效脱氮污水处理系统,其特征是:包括依次对污水进行预处理的粗格栅提升泵站、调节-再生-吸附池、细格栅;还包括:
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设有污水输入端、污水输出端,该污水输入端通过污水管线与所述细格栅的污水输出端连通;
静置氧化与活性泥膜层池,设有污水输入端、工艺启动菌种输入端、污水输出端、剩余污泥输出端;该污水输入端通过污水管线与所述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的污水输出端连通;工艺启动菌种输入端通过加药管线连通有工艺启动菌种产生装置;
污泥储池,设有剩余污泥输入端、剩余污泥输出端,该剩余污泥输入端通过剩余污泥管线与所述静置氧化与活性泥膜层池的剩余污泥输出端连通;该剩余污泥输出端通过剩余污泥管线连通污泥脱水装置;
水解酸化池及A/O池,设有污水输入端、空气输入端、回流污泥输入端、污水输出端;该污水输入端通过污水管线与所述静置氧化与活性泥膜层池的污水输出端连通;该空气输入端通过空气管线连通有鼓风装置;
二沉池,设有污水输入端、回流污泥输出端、污水输出端,该污水输入端通过污水管线与所述水解酸化池及A/O池的污水输出端连接,该回流污泥输出端经回流污泥管线、回流污泥泵连通调节-再生-吸附池的回流污泥输入端、水解酸化池及A/O池的回流污泥输入端;
第二低温催化氧化装置,设有污水输入端、污水输出端;该污水输入端通过污水管线与二沉池的污水输出端连通;
静止氧化及浓密机,设有污水输入端、污水输出端、回流污泥输出端,该污水输入端通过污水管线与所述第二低温催化氧化装置的污水输出端连通,该回流污泥输出端通过回流污泥管线与调节-再生-吸附池的回流污泥输入端连通;
静止氧化及浓密机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污水管线向后依次连接有中间水池、UF过滤系统、RO进水池、RO处理系统;
所述RO处理系统设置有可回用水输出端、污水输出端,该可回用水输出端通过回用水管线连通回用水池;该污水输出端通过污水管线连通浓水池的污水输入端,浓水池的污水输出端通过污水管线连通至所述的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的污水输入端。
2.低碳双效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是,其步骤包括:
a)、利用粗格栅提升泵站、调节-再生-吸附池、细格栅对污水进行的预处理;
b)、在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中,利用湿催化技术产生大量羟基自由基,完成废水中氨态氮的硝化及有机氮的部分硝化;并针对废水中有毒的物质中表现为TOC的不被生物利用的碳源,利用羟基自由基对污水中的有机物作用生成小分子的可被生物直接利用的碳源,实现废水无毒化处理及碳源释放;
c)、在静置氧化与活性泥膜层池中,污水经活性泥膜层进行碳源富集,并在高污泥龄条件下实现一级反硝化;
d)、在水解酸化池及A/O池,经水解、A/O处理进行二次硝化与反硝化脱氮,实现低碳条件下二效脱氮;
e)、水解酸化池及A/O池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二沉池,二沉池内的污泥100%回流至调节-再生-吸附池、水解酸化池及A/O池;进入调节-再生-吸附池内的回流污泥并再经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中羟基氧化使细胞壁内容物释放,实现碳源再利用;
f)、由二沉池输出的污水再经第二低温催化氧化装置,进一步利用羟基对废水中有机物氧化作用实现碳源释放;
g)、再经静止氧化及浓密机,进行进一步的羟基氧化并通过选择性活性泥膜层实现COD的降解与悬浮物的分离;并实现了连续再生的更新的选择性活性泥膜层;
h)、污水再经UF过滤系统、RO处理系统的处理后,可回收利用的水进入回用水池,不可回收利用的水重新流至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中,进行下一个循环的再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碳双效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是,所述步骤b)中,在第一低温催化氧化装置中,羟基自由基浓度对应氨氮浓度的比值为1:2~1:6。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低碳双效脱氮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是,在步骤c)中,在静置氧化与活性泥膜层池中,羟基浓度消耗至0毫克/升,污泥龄控制在35~50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低碳双效污水处理工艺,其特征是,所述二沉池的二沉表面负荷0.8~2.5立方米/平方米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蒋建民,未经山东省肿瘤防治研究院;蒋建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956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酸性离子交换纤维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备七水硫酸镁的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