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植物监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5519.1 | 申请日: | 2012-08-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577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泽堂;刘天龙;王珊 | 申请(专利权)人: | 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7/26 | 分类号: | G01N27/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 |
地址: | 063009 河北省唐山市高新技***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植物 监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环境监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植物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社会环境污染严重,尤其空气污染严重。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空气之中。而空气污染直接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损害人类的健康。因此,环境污染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如何检测空气污染程度以警示并提醒人们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植物作为空气污染的受害者之一,其在受到空气污染时会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例如,植物体内钾、钠离子浓度将发生变化,进而使得植物体内部的生物电信号发生变化。因此,通过监测植物体内的生物电信号可以推算空气污染的严重程度。但是,目前还没有通过监测植物体内电信号的变化来监测空气污染的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监测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通过监测植物体内电信号的变化来监测空气污染的装置的问题。
一种植物监测装置,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检测单元,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的一端位于植物茎干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电极的一端位于植物根部土壤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生物电信号的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分别设置在植物体茎部和土壤内的电极来监测植物体内的生物电信号,由于生物电信号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物电信号强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好,生物电信号强度越低,空气质量越差,因此通过该植物监测装置可以实现环境监测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植物监测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植物监测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生长有纳米氧化锌的第一碳纤维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的LCD显示单元显示空气污染程度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植物监测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及功效,借由下述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仅限于此。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植物监测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缺乏通过监测植物体内电信号的变化来监测空气污染的装置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植物监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电极11、第二电极12和检测单元14,其中,所述第一电极11的一端位于植物茎干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14的第一输入端相连;所述第二电极12的一端位于植物根部土壤的内部,另一端与所述检测单元14的第二输入端相连;所述检测单元14用于检测所述第一输入端和第二输入端之间的生物电信号的强度。
其中,所述生物电信号可以为电流信号、电压信号或电导率信号。
优选地,上述检测单元的输出端还可以连接一个LCD显示单元,用于显示检测单元检测到的生物电信号的强度。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两个分别设置在植物体茎部和土壤内的电极来监测植物体内的生物电信号,由于生物电信号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物电信号强度越高,空气质量越好,生物电信号强度越低,空气质量越差,因此通过该植物监测装置可以实现环境监测的目的。
另外,还可以在第一电极的外表面生长压电材料层,从而使监测到的生物电信号中进一步包含压电材料层所产生的压电信号,从而监测出植物体的振动信息,这样可以推测出风力的大小。另外,也可以不在第一电极的外表面生长压电材料层,而在植物茎干的内部额外设置一个外表面生长有压电材料层的第三电极,从而可以单独监测第三电极和第一电极之间的压电信号。关于这一点,将在下面通过两个优选实施例详细介绍。
实施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植物监测装置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植物监测装置包括:作为第一电极的第一碳纤维11、作为第二电极的第二碳纤维12、检测单元14和LCD显示单元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未经纳米新能源(唐山)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55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