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体分配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4771.0 | 申请日: | 2012-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84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查晓冬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必信空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F9/22 | 分类号: | F28F9/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张建纲 |
地址: | 215002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流体 分配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流体分配装置,属于流体分配领域。
背景技术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通常需要按照需求进行流量分配,流量分配不平衡往往会使系统不稳定。在空调系统的板式换热器中,由于板式换热器较大,较厚,流体在刚进入板式换热器时流速较大,快速地通过接口部分,导致入口部分分配的流体流量较少,大部分的流体都积聚在板式换热器的内部,从而使得进入每个板片之间的流量不均衡,进而导致换热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中国专利文献CN101008560A公开了一种流体分配装置,如图1所示,其主体为管状,该管状主体一端封闭,另一端为流体入口,在管状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通孔,其侧壁上的通孔在接近流体入口部分至管状主体的封闭端由密集逐渐减少。其工作过程如下:当流体由管状主体的流体入口处流入时,流速较快的流体由通孔较密的一端流向通孔较疏的一端,由于入口部分的通孔分布密度大于换热器内部的通孔密度,即使入口部分流速过快,也不会造成流量分配不足,从而避免了入口部分与换热器内部流体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然而,该种设置方式比较适合管路较短且管路直径较大的场合,当管路的长径比较大时,在设计时,通孔的密度、通孔的孔径大小、管路的长度、直径以及流体流经管路时受到的阻力对流体流量分配的影响将更为复杂,此时,为了达到流量分配的均匀性,分配器设计的难度将显著增加。
为了降低分配器设计的难度,人们通常在上述分配器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例如,在管状主体的上端位于管状主体的中间位置通过一个倾斜的接头连通设置一个供流管路,位于供流管路两侧的管状主体上的通孔的密度对称设置为从接头处向着两端逐渐减小,流体通过该供流管路向管状主体进行首次分配,在管状主体的长径比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管状主体的中间位置设置供流管路来分配流体,降低了管路长度以及管路内部的阻力对流体流量分配的影响。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当流体通过倾斜的接头向管状主体进行分配时,在经过接头时,由于受到接头的阻力,流体更容易向着接头倾斜的一侧流动,从而导致位于接头两侧的管状主体中的流体流速不一致,此时,若简单的将接头两侧的管状主体上的通孔的密度对称设置为从接头处向着两端逐渐减小,将很难保证位于接头两侧的管状主体上的流体流量分配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流体分配装置流量分配不均匀的问题,从而提供一种流体流量分配均匀的流体分配装置。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流体分配装置,包括分配管路,两端封闭,侧壁上设置有若干个与支路连通的通孔,用于向各个支路分配流体;供流管路,通过设置在所述分配管路上部中间位置的接头与所述分配管路连通,用于向所述分配管路的两侧分配流体;所述分配管路和所述供流管路并列平行设置,所述接头将所述分配管路分成相互连通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上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密度分别从所述接头向两端逐渐减小,所述接头与所述第一部分形成锐角夹角,与所述第二部分形成钝角夹角,位于所述第一部分的一定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截面积之和小于位于第二部分的对称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截面积之和。
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通孔的直径相等,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内的所述一定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内的所述对称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密度。
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二部分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密度相同,位于所述第一部分内的所述一定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位于所述第二部分内的所述对称区域内的若干个所述通孔的直径。
所述钝角为100°-150°。
所述钝角为120°。
所述通孔为规则形状和/或不规则形状。
所述通孔的形状为圆形、方形或者椭圆形。
本发明提供的流体分配装置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必信空调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必信空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47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