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不锈钢连铸注余的热态利用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210272881.3 | 申请日: | 2012-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67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百东;姬鹤志;赵海泉;刘亮;史永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C5/52 | 分类号: | C21C5/52 |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不锈钢 连铸注余 利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不锈钢连铸注余的热态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现在国外不锈钢连注余均采用热泼法,首先对钢渣进行热泼冷却,再进行破碎,之后进行金属提取,使得金属与渣分离,对提取的金属进行回炉冶炼来加以利用,尾渣在建材、化肥及化工方面进行利用。虽然实现了连铸注余的循环利用,但均属于冷态利用,缺点是(1)资源利用循环时间长;(2)处理工序繁多,投资大,成本高;(3)热能没有利用;(4)资源利用率低,只利用金属,没有利用钢渣;(5)不能降低钢渣的排放量。国内的钢铁厂采用打水热焖法处理不锈钢渣,首先对不锈钢连铸注余进行打水热焖冷却,之后进行破碎、金属提取处理,使金属与渣分离,对提取的金属进行返电炉利用。与国外不锈钢连注余处理相比,存在同样的不足之处。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不锈钢连铸注余利用方法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不锈钢连铸注余热态利用的方法,本注余热态利用的方法降低电炉冶炼不锈钢的造渣料、金属料的消耗与冶炼不锈钢的电消耗,并缩短了成渣的时间。
不锈钢铸注余的组成的质量百分比为:
钢渣 70~90%; 残余钢水 10~30%;
其中钢渣的主要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CaO 48~58%; SiO2 12~30%; MgO 5~13%; Al2O3 2~8%;Cr2O3 0.1~0.3%; NiO≤0.1%; TFe≤0.5%。
残余钢水的主要成分取决于生产的不锈钢钢种,主要的不锈钢钢种及其主要成分如下:
304系 C≤0.08 Si≤0.75 Mn≤2.0 P≤0.045 S≤0.030 Cr 18-20 Ni 8-10.5i ;
316系 C≤0.08 Si≤0.75 Mn≤2.0 P≤0.045 S≤0.030 Cr 16-18 Ni 10-14 Mo 2-3;
410系 C 0.08-0.15 Si≤1.0 Mn≤1.0 P≤0.040 S≤0.030 Cr 11.5-13.5 Ni ≤0.75;
430系 C≤0.12 Si≤1.0 Mn≤1.0 P≤0.040 S≤0.030
Cr 16-18 Ni ≤0.75。
注余中的钢水成分与冶炼上述四种钢中任一钢种的成分相同。故注余热态回收利用执行表1方案。
表1 注余热态回收利用方案
不锈钢连铸注余与不锈钢钢包大小相关,一般注余为钢水重量的3~6%,连铸结束后,注余温度与钢种、连铸拉速有关,一般连铸结束后注余温度比钢种液相线温度高10~20℃(1450~1510℃),其中的钢渣和钢水均为液态,渣的密度为3吨/米3,残余钢水的密度为7.8吨/米3。
本不锈钢连铸注余的热态利用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Ⅰ连铸注余的产生
随着钢包内钢水的浇注,钢水不断减少,当电磁感应设备感应到钢水流中金属含量不足85%时,大包断流,此时,大包内铸余的钢渣与钢水的混合液为注余。将内有注余的钢包运输至电炉加料工作线,停止电炉送电,开出电炉;
Ⅱ运输及利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288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