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动车辆的帘式气囊及帘式气囊组件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2175.9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690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耿景亮;黄玉海;赵宝洪;尹珂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4 | 分类号: | B60R21/214;B60R21/2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陈珊;刘兴鹏 |
地址: | 法国韦利济*** | 国省代码: | 法国;F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动车辆 气囊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保护机动车辆中乘客安全的帘式气囊以及包括该帘式气囊的帘式气囊组件。
背景技术
帘式气囊通常设置在机动车辆车厢内用以保护乘客的安全。在正常状态下,帘式气囊沿着车窗边缘布置在车窗顶侧和车窗侧部上。在车辆发生侧部撞击或翻转等异常情况时,帘式气囊被充气,从而向下展开以保护乘客的头部和躯干免受冲击甚至甩出窗外。
英国专利GB2466354描述了一种帘式气囊,在对帘式气囊的气袋充气之前或在开始充气时,该帘式气囊从其存放盒中完全释放。在该专利文献中,充气管位于气袋的底部。因此,帘式气囊从其底部开始充气。
美国专利US2006208466描述了一种帘式气囊,该帘式气囊的气袋分为上部分和下部分,先对气袋的下部分充气,然后对气袋的上部分充气。
美国专利US2008211210描述了一种帘式气囊,其底部被强化并进行充气。最终的充气膨胀也是从底部进行的。
美国专利US2005017485描述了一种气囊,其具有展开装置,使得该气囊利用充气器的充气进行预展开。
上述现有技术均公开了从底部开始充气的气囊,但是,这些气囊的结构和充气方式较为复杂,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考虑到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帘式气囊,其结构和充气方式简单,成本低。
由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帘式气囊,其包括:可折叠的帘式气袋,所述气袋具有用于安装到车辆的顶部和与顶部相反并且能够在充气之后向下展开的底部,所述底部的横向两端用于固定到车辆;和位于帘式气袋内部的充气管,所述充气管固定到气袋的底部并沿着底部的边缘延伸,所述充气管用于连接到充气器,所述充气管的表面上具有弱化区域,在充气管内的气体压力达到预定值时,所述弱化区域破裂,从而将充气管内的气体释放到气袋内。
优选地,在气袋向下完全展开之后,所述弱化区域破裂。
优选地,所述弱化区域是充气管的缝合区域、粘合区域或局部变薄区域。
优选地,所述弱化区域沿充气管的纵向设置。
优选地,所述充气管沿着气袋的底部的整个边缘延伸。
优选地,所述充气管由不可伸展的材料构成。
优选地,所述充气管的外表面设有强化涂层。
优选地,所述充气管的气流通道内沿纵向设置多个彼此连通的气腔。
优选地,每个所述气腔的横截面为圆形。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帘式气囊组件,其包括根据本发明的帘式气囊以及用于给帘式气囊充气的充气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帘式气囊在折叠状态下沿车辆车窗布置的前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帘式气囊从侧面看的剖视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的帘式气囊在第一充气过程中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的帘式气囊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所示的帘式气囊在第二充气过程中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帘式气囊的剖视示意图;
图7a、7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管在充气之前的剖视前视图和侧视图;
图8a、8b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管的气腔在充气之后的剖视侧视图以及破裂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
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正常运行状态下,帘式气囊1处于折叠状态,沿着车窗的顶侧以及左右两侧布置,以不遮挡乘客的视线。
图2是该帘式气囊1从侧面看的剖视立体示意图。如图2所示,帘式气囊1包括可折叠的帘式气袋2和位于帘式气袋2内部的充气管3,气袋2具有用于安装到车体上的顶部21和与顶部21相反并且能够在充气之后向下展开的底部22,气袋2在顶部21设有固定件5用于固定到车体,所述固定件5可以是钩环、粘扣、卡扣件等。底部22的横向两端用于固定到车辆。充气管3设置在气袋2的底部22处并沿着底部22的边缘延伸。充气管3用于连接到充气器4,充气管3优选在端部如图1所示的右端连接到充气器4。充气管3的表面上还设有弱化区域34,用于在充气管3内的气体压力达到预定值时破裂,使充气管3的内部和气袋2的内部形成气体连通,从而将充气管3内的气体释放到气袋2内,使气袋2膨胀展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未经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标致雪铁龙(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21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