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染纱管及使用其生产超细棉纱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2064.8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25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宋均燕;赵阳;刘霞;何小东;张玉高;刘伟伟;金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23/02 | 分类号: | D06B23/02;D06B23/04;D02G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丁香兰 |
地址: | 5285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染纱管 使用 生产 棉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纺织领域,涉及染纱管及使用其生产超细纯棉纱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纯棉纱线特殊的手感和结构,其一直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特别是高档纯棉衬衫均以细号纱线为原料,但受到纺纱技术的限制,到目前为止最细只有1.79tex,单纱横截面内的棉纤维根数仅约14根。
为纺得更细的纯棉纱线,CN101492843(徐卫林等人2008年)公布了一种嵌入式系统定位纺纱方法,其主要技术点在于通过两对赛络菲尔纺纱系统,在前罗拉处形成三个加捻区,在普通长丝或水溶性长丝的帮助下,纤维须条可以被最大程度地牵伸,再与长丝一起加捻,最终获得高支纱线,据报道通过该方法获得的纱线中纯棉部分可以达到1.18tex甚至0.98tex,所生产的纱线可直接用来织布,待制成坯布后再去除水溶长丝。但所获得的纱线里面含有约80%的水溶长丝,最终所得纯棉面料密度小、空隙大、异常松散,失去了最基本的服用性能,因此如此特细纯棉纱线便被认为只有象征意义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为了使制得的面料具有正常的服用性能,必须在纱线阶段就去除纱线中的水溶性长丝,根据目前公布的资料显示有两种方法:第一种为绞纱退维法,在纱的退维中采用绞纱形式,工艺流程为:细纱-络筒-绞纱-退维、水洗、烘干-络筒,但由于绞纱较为松散,液流在箱内会产生局部涡流,绞纱相互间会发生纠缠,导致无法正常牵引出退维后的纱线。针对此问题,出现了第二种方法,CN102051724(郁崇文等人2010年)公开了筒子纱退维的方法,其是一种生产大麻/棉和亚麻/棉高支纱线的筒子退维方法,其目的是改变绞纱退维的方式,变成筒子纱退维,将纱线绕于染色筒管上,在染缸里通过热水完成退维过程。但该方法针对纱支不高的麻类与棉的混纺纱的确有效,因为纺得的纱线中所含水溶性纤维只有20%左右,因此去除水溶性长丝之后,纱线的结构变化不大,非水溶性纤维的成纱性很强。
要制得细于0.98tex的纯棉纱线,其中的水溶性长丝或纤维含量达到80%左右,去除其中的水溶性长丝或纤维之后,剩下的20%左右的纯棉纤维所形成的结合体非常松散,最终导致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包裹在染纱管外层的纱线异常松散,无法将纱线从染纱管上退绕下来,进一步加工形成纱线异常困难。
第二,即使能够从染纱管上退绕下来,由于纱线去除约80%的水溶纤维之后,即使能够成纱,其公制捻系数只有210至295,远小于正常公制捻系数350至400,因此纱的最终强力非常低,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染纱管及使用其生产特细纯棉纱的生产方法,通过本发明,有效地克服了含超高比例水溶性纤维的纱线在水溶性纤维退除后纱线松散无法退绕的问题,满足了超细纯棉纱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具体来说,本发明包括以下方面。
本发明提供一种染纱管,其特征在于,在染纱管表面沿纵向设置有至少一条凹槽,优选设置2至10条凹槽,更优选所述2至10条凹槽在染纱管的表面均匀分布,并且所述凹槽贯穿染纱管表面卷绕纱线的部分。
另外,本发明的染纱管还配有插销,该插销能插入所述凹槽并向凹槽外突出。
此外,本发明的染纱管还配有能密切包覆染纱管表面的弹性织物。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超细棉纱的生产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工序:细纱、蒸纱、络筒、并捻、松纱、退维、倒筒和加捻,其中在松纱、退维和倒筒的工序中使用了上述的染纱管。
在本发明的超细棉纱的生产方法中,在染缸中退去维纶后,将插销插在染纱管和弹性织物之间的凹槽中,或将插销插在染纱管和纱线之间的凹槽中,张紧染纱管表面的纱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染纱管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染纱管包上弹性织物的示意图。
图3为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染纱管上卷绕纱线后的示意图。
图4为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染纱管上卷绕纱线并去除水溶性纤维后使用插销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插销示意图。
在上述图1至5中的各字母分别表示为:a-染纱管头,b-染纱管底,c-纱线,d-弧形凹槽,e-插销,f-弹性织物,A-染纱管,R-弧形凹槽直径,H-弧形凹槽深度,D-插销直径。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染纱管表面卷绕纱线的部分,沿纵向设置的凹槽可以是1条,也可以是2至10条,例如4条或6条,优选这些凹槽在染纱管的表面均匀分布,并贯穿染纱管表面卷绕纱线的部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新疆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20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