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1967.4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8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2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世宏;蔡述澄;谢应涛;石强;何谷峰;方汉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J1/42 | 分类号: | G01J1/42;G01J3/50 |
代理公司: | 上海旭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0 | 代理人: | 郑立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电致发光 器件 亮度 色度 测量 模块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测试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
背景技术
在上世纪的1987年,美国柯达公司的邓青云博士等人,使用真空镀膜技术,将两种有机材料蒸镀成纳米级别的薄膜,夹在两层金属电极之间,来制备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器件相对于传统器件在性能上有了极大的提高。自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显示领域,由于其具有广视角、高色域、轻薄柔性的特点,被称为下一代的显示技术,有望逐步取代目前的液晶显示技术。在照明领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良好的面光源,而传统的半导体发光器件是点光源,在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额外部件转换为面光源,因此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在照明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尤其在室内需要平面光源的应用环境中。
在研究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测试器件的光电特性是一项必不可少的项目。传统的做法是使用亮度色度计完成。常用的亮度色度仪有PR650、BM7A等,这些设备有着较高的测试精度和效率,但是往往成本较高。
针对传统系统的不足,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用来测量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电特性的模块,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发明内容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包括夹具、测试模块、底板;所述夹具和所述测试模块是垂直固定于所述底板;所述测试模块,包含有多个光电传感器,不同光电传感器用于测试不同波段的光波强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所述电信号输出连接到所述底座的输出接口上,以便和外部的测试系统连接,从而得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出光的色度信息。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中,所述夹具,用以固定待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将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和所述底座线路相连接。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中,所述多个光电传感器的数目不少于三个。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中,所述的光电传感器为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或光敏电阻。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中,所述夹具和所述测试模块被设置为相互平行等高,以保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面与所述测试模块的光电传感器接收面相对。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其中,所述夹具上安装有金属弹簧针,通过所述金属弹簧针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电极连接到所述夹具上的线路。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的应用,其中,该模块也适用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寿命测量
上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的应用,其中,该模块尤其适用于使用多层发光材料的白光器件的寿命测试。
该模块需要在黑暗环境下使用。
本发明使用简单的系统结构完成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电特性测试,能在测量亮度的同时,测量器件发光的色度信息。操作使用简单,提高了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发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作进一步说明,以充分地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
在本发明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亮度色度测量模块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夹具、测试模块、底板。其中,夹具固定待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并将器件电极铜底板线路相连接;测试模块使用多个传感器测量器件不同波段的发光强度,将其转换成电信号输出;底板用于固定夹具和测试模块。
夹具,在固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同时,使器件的发光面朝向测试模块的传感器。可以在夹具上安装金属弹簧针,使得器件固定在其中时,通过金属弹簧针将电极连接到夹具上的线路,进一步连接到底板线路。
测试模块,其内含有多个光电传感器,不同传感器之间测试不同波段的光波强度,并将其转换为电信号,因此可以得到器件发出光的色度信息。所述的传感器可以为光电二极管、光电三极管、光敏电阻等。
多个光电传感器,其数目不少于三个,以便能得到器件发出光的完整的色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196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