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高通量荧光检测仪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70559.7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87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冯晓均;何娈;刘笔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通量 荧光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荧光检测仪,具体的说是一种便携式高通量荧光检测仪。
背景技术
环境质量、食品卫生和医学检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直接影响着人类的自身安全,是全人类所关心的重大问题。近年来,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污染,水污染日益加重;食品问题频出,各种流行病传染病肆虐,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DNA测序方法的飞速发展让我们不仅知晓了人类的全基因组序列,小麦、水稻、家蚕以及很多细菌的序列也都已经呈现出来。现在有了快速测序技术和单核苷酸碱基变异(SNPs)这个强有力的工具,使得筛查疾病易感人群、鉴定致病或抑病基因、药物高通量的设计与测试乃至个性化医疗都将不再是憧憬中的事情。生命的这种个体差异性,也需要我们在检测中因人而异的设定不同的检测参数。这些都迫切需要人们发明一种体积小,携带方便,能实现准确快速灵敏的现场检测仪器,医疗定点诊断(POCT)能很好的满足上述需求。
荧光检测具有灵敏度极高,选择性良好的优点,药微生物,有毒化合物的荧光检测,已成为饮用水、食品、环境安全中必须进行的检测,在微量样液分析如药物和生化分析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有的荧光检测设备通常存在如下不足:体积大,不方便携带;成本高,由于荧光信号极其微弱,荧光检测器对灵敏度要求很高,特别是在激发光源和接收器的选择受到很多约束。目前已有的荧光检测仪一般都用氙灯,氘灯,汞灯等光源。这些光源光谱带宽窄,相干性好,能量高,但是体积庞大,价格昂贵。目前已经有体积大小类似于LED,性能上类似激光器的激光二极管,但是发光波段上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很多荧光物质的激发要求。已有的荧光检测仪的接收器通常采用光电倍增管(PMT),PMT已经能集成到很小的模块,但价格昂贵,不能满足中低端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携式高通量荧光检测仪,具有便携、廉价和使用简单的特点。
一种便携式高通量荧光检测仪,包括:
样品池,用于放置待检测样品;
荧光检测单元,设于样品池上方,用于向样品射入光束,样品中的荧光物质吸收外来光子后被激发发射出荧光,对荧光进行聚焦;以及,
信号处理单元,用于采集聚焦得到的荧光,将其转化为电信号,对电信号尽心分析完成样品的特性检测。
进一步的,所述荧光检测单元包括LED驱动电路、激发模块和接收模块,激发模块包括LED光源、激发光聚焦透镜和第一光阑,接收模块包括荧光收集透镜、滤光片和第二光阑;LED驱动电路控制LED光源发出光,光经过激发光聚焦透镜聚焦后通过第一光阑照射到样品上,样品中的荧光物质吸收光后发射出荧光,荧光经过荧光收集透镜聚焦后通过第二光阑射出。
进一步的,还包括移动机构,移动机构上设有呈阵列的样品池。
进一步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电机、移动平台和电机驱动电路,电机驱动电路连接电机的控制端,电机的输出轴连接移动平台。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体现在:
本发明用大功率LED作为激发光源,代替氙灯,氘灯,汞灯等价格昂贵、体积庞大的光源。LED体积小,功耗低,易于调光调色,工作寿命长,是便携仪器理想的光源。本发明用光电二极管作为荧光接受器件,代替PMT,大大降低成本,减小光路体积。同时,本发明选用了小尺寸的光学器件,采用激发模块和接收模块成45度角的光路系统,使光路简单,紧凑。进一步的,通过设置一移动机构,将不同待检测的样品池移位到荧光检测单元位置处,实现高通量的多组待测样品的检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便携式高通量荧光检测仪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便携式高通量荧光检测仪结构示意图;
图3为圆形反应平台示意图;
图4为把反应平台放入样品池的示意图;
图5为检测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地详细说明。
参见图2,本发明便携式高通量检测仪包括样品池2、荧光检测单元3以及信号处理单元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055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