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修改影响分析的回归测试用例生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0343.0 | 申请日: | 2012-07-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1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李必信;张前东;孙小兵;陶传奇;耿国清;兰阳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1/36 | 分类号: | G06F11/3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王鹏翔;朱戈胜 |
地址: | 211103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修改 影响 分析 回归 测试 生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回归测试用例生成方法,主要是利用修改影响分析评估软件修改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回归测试用例的生成,属于软件测试中回归测试用例生成领域。
背景技术
软件系统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性能的改进、功能的增强或者处理系统中发现的故障等等,都可能需要对系统进行相应的修改。在现代软件系统的生命周期内,软件缺陷修复,功能增强,性能改进,需求增加,运行环境改变等均要求软件系统具有较强的演化能力,从而要求软件工程人员能够快速适应改变,减少软件维护的代价。软件维护活动的核心是进行软件修改。由于修改肯定会对软件的其他部分造成一些潜在影响,从而带来软件的不一致。所以在对软件进行修改之后,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再测试以保证修改之后的软件系统仍然是安全的,这个过程就是回归测试。
在对软件实施一系列的修改过程中,可以得到此次软件维护活动的修改集合。在修改过程中,一些修改又可能给系统带来新的影响和波动,这就需要对这些修改能传播到的范围进行再次检查,确认是否需要继续实施修改或者进行二次修改。这样,修改对软件系统影响范围内的内容就构成了此次修改所带来的影响集合,这个过程就是修改影响分析。为了验证修改之后软件是否满足一致性和正确性,需要对软件系统进行再测试,也就是回归测试。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产生回归测试用例集。测试用例集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是:测试用例在回归测试的时候能够覆盖软件修改的部分,同时也需要覆盖修改对软件造成影响的部分。这样,回归测试才能够较充分地验证修改后的软件系统的一致性和正确性。为了便于对软件进行修改影响分析,需要将源代码抽象成一定层次的抽象模型,提取源代码的基本信息构造方法调用图是对程序建模常用的方法。方法调用图能够有效地表示程序控制流关系,且抽象粒度适中、便于程序分析和软件工程人员的理解。修改影响分析可以用在软件维护过程中修改方案的评估和软件实施修改后的影响传播分析,本发明主要利用修改影响分析对软件修改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然后利用修改影响分析的结果进行回归测试用例生成,使得生成的回归测试用例集合能够覆盖修改所带来的影响范围,从而验证修改后的软件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了一种基于修改影响分析的回归测试用例生成方法,该方法利用修改影响分析计算得到影响集并根据测试路径覆盖规则高效地生成测试用例,用尽量少的测试用例覆盖尽量多的修改影响范围。
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基于修改影响分析的回归测试用例生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源代码转换成方法调用图,通过特征定位将程序中的修改信息映射到方法调用图中的对应元素,映射的元素组成的修改集将作为修改影响分析的输入;
2)在方法调用图中进行修改影响分析,得到影响集;
3)利用修改集和影响集构造判定表,判定表的定义为TS={□|□∈CS×IS},其中CS为修改集、IS为影响集,□为CS和IS笛卡尔积中的元素;修改集和影响集中的元素都是基于方法的,故判定表中的每一项表示了影响集中的方法是否受到了被修改的方法的影响;
4)利用判定表生成测试路径集合,方法如下:
在方法调用图中选取CS(j)和IS(k)间的可达路径,构造测试路径集合Test-Path-Set,测试路径集合是由CS(j)和IS(k)之间所有可达路径的并集构成,若无法找到判定表中第i行CS(j)和IS(k)之间的可达路径,那么将判定表该行删除;其中,对于判定表中的第i行,基本覆盖条件TS(i)={(CS(j),IS(k))1≤j≤|CS|,1≤k≤|IS|},其中CS(j)为判定表第i行对应的修改集中的元素,IS(k)为判定表第i行对应的影响集中的元素;
5)若测试路径集合中的路径的第一个元素在方法调用图中的出度为1或0,且该路径是其他路径的子路径,即该路径包含在其他路径中,那么就将该路径从测试路径集合中删除,从而得到测试路径约简后的集合;
6)利用测试路径约简集合生成测试用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03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防尘型半安全刚体滑触线
- 下一篇:远程设备实时监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