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70175.5 | 申请日: | 201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67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发明(设计)人: | 邢继彬;刘亮;马骏鹏;常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3/06 | 分类号: | C22C33/06;C22C38/18 |
代理公司: | 太原市科瑞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4101 | 代理人: | 王思俊 |
地址: | 030003***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高铬熔体 铁水 冶炼 不锈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是近几年发展的技术,其主要特点是使用高炉铁水经过脱磷在不锈转炉中冶炼不锈钢。能够为不锈钢转炉提供脱磷铁水的生产工艺有三脱站脱磷、KR脱磷、BOF脱磷、电弧炉脱磷等。脱磷铁水在不锈钢转炉中冶炼不锈钢主要存在过程固态冷料加入过大,过程控制困难、消耗高等技术难点。其主要的合金冷料有铬合金、铜合金等。使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主要是将高碳铬铁在中频炉中进行熔化,该工艺改进铬铁是以熔体形式兑入不锈钢转炉。不锈转炉过程消耗低、冶炼时间短、收得率高,利于工业化生产;但也存在电耗升高、工序增加的缺点。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的上述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冶炼时间短,辅料消耗低的使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
本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包括下述依次的步骤:
Ⅰ 中频感应炉熔化高碳铬铁成高铬熔体;
Ⅱ转炉提供脱磷铁水;
Ⅲ 高铬熔体和转炉脱磷铁水混合兑入AOD,AOD脱碳吹氩精炼;
Ⅳ LTS炉加热、调整成分;
Ⅴ连铸
根据客户需要连铸或者模铸。
上述的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其步骤特征是:
Ⅰ 中频感应炉熔化高碳铬铁成高铬熔体
高碳铬铁的成分的质量百分比为:
C 7~9% ; Si 1.0~2.0%; Cr 50~60%;
其余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中频炉出钢温度达到1650~1690℃。
Ⅱ转炉提供脱磷铁水
转炉脱磷铁水的要求:
C含量不大于0.1%, P含量不大于0.03%,
Si含量不大于0.4%。
出钢温度达到1520~1560℃。
Ⅲ 高铬熔体和转炉脱磷铁水混合兑入AOD,AOD脱碳吹氩精炼
中频感应炉熔化的高铬熔体与转炉脱磷铁水混合后兑入AOD,在AOD中进行脱碳吹氩精炼。AOD对混合兑入的成分和温度有如下要求:混合后碳含量不大于3%;Si不大于1%; Cr在目标值基础上±3%;温度不低于1560℃。
Ⅳ LF炉加热、底吹氩精炼、调整成分
将AOD的钢水在LTS扒渣,调运LF炉加热到1580℃~1610℃,将钢水中的合金成分Cr、Ni、Cu、Mo、Nb调整到JISG4304-2005标准的要求。
Ⅴ连铸
根据客户需要连铸或者模铸。
上述的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其特征是在步骤Ⅰ 中频感应炉熔化高碳铬铁成高铬熔体时,还加入废钢,高铬原料与废钢的质量配比为:
高铬原料 30~45t;废钢 5~20t。
不锈废钢成分质量百分比为:
C 0.02~0.1%; Si 0.3~1%; Cr 12~25 %;
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另外,还可使用碳素废钢。
中频炉出钢温度达到1650~1690℃。
废钢根据温度在AOD冶炼前期加入,实际吸收冶炼过程温降在5~15℃/t,
上述的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其特征是:步骤Ⅰ中的高铬原料与废钢配比是根据冶炼钢种成品中Cr的含量需要。配比原则:中频熔化的高铬预溶液兑入AOD后,AOD只需微量调整Cr,调整Cr含量在1%~3%,另外原料配比还需考虑AOD过程的热量平衡,防止AOD冶炼过程中温度过高,为了降低AOD冶炼过程铬的氧化及冶炼时间过长,冶炼过程温度不得超过1730℃,过程温度通过不锈破碎型废钢进行调整。不锈废钢的成分根据冶炼钢种需要。
本发明的优点:
本发明的用高铬熔体和脱磷铁水冶炼不锈钢的方法,使用中频炉熔化高碳铬铁兑入不锈钢转炉,解决了不锈钢转炉冶炼过程的热量不足,冶炼时间长,辅料消耗高等问题。稳定入炉条件,利于工业化生产。
具体的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不局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701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