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致发光薄膜视觉隐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8539.6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16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鹏;徐高楠;郑新涛;柏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39/02 | 分类号: | B64C39/02;B64D4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致发光 薄膜 视觉 隐身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电致发光薄膜实现低空侦察无人机视觉隐身功能的防御系统,属于低可探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代局部战争中,随着军用光电技术的迅速发展,空中的军事目标面临着日趋严重的光电威胁。而现代军事技术已经达到了“目标只要被发现,就能被命中,只要被命中,就能被摧毁”的水平。据统计,空战中飞机损失有80%~90%的原因是被观测到。因此,就无人侦察机这一领域,隐身技术是影响其战场生存能力的重要因素。本发明针对的低空侦察无人机,主要指飞行高度在距地面高度在600米至1000米的范围内,执行低空对地侦察任务的无人机。
现代无人机隐身技术大多采用雷达与红外技术,在这些方面的反隐形技术也相对比较成熟。在本发明所针对的低空侦察空域,雷达探测技术几乎失效。对此空域的目标打击主要通过依靠视觉的探测系统和红外探测系统,而电力驱动的无人侦察机也能教容易躲过红外探测系统的追踪。目前现存的视觉隐身技术多采用涂料伪装或者是采用可变色的蒙皮。但是这些隐身技术存在变色速度慢、可变范围小、难以适应多种气候条件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这些技术在低空侦察无人机中的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电致发光薄膜视觉隐身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在无人机的下翼面、机身侧面和下机身面贴附电致发光薄膜,通过传感器测量天空和太阳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同波段的辐射剂量,控制薄膜的发光亮度和颜色,对机身和下翼面的亮度和颜色进行补偿,进而实现战场上的低空侦察无人机的视觉隐身功能,提高低空侦察无人机的战场生存能力。
一种电致发光薄膜视觉隐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应用平台部分、电致发光薄膜及控制部分和机载设备部分;
无人机应用平台部分包括电动型无人机整机、动力电池、电子调速器、遥控器接收机、舵机、电机、桨叶、桨叶夹头、十字架。他们之间的位置连接关系是:桨叶通过桨叶夹头固定在电机的输出轴上,电机通过十字架固定在无人机的机头部,电机的三相线分别与电子调速器的三相线连接,电子调速器的电力输入线与动力电池的输出线相连接,电子调速器和三个舵机都通过三针的插头连接到遥控器接收机上,遥控器接收机、动力电池、电子调速器通过粘接固定在无人机模型的机头部分电机安装位置后部。
电致发光薄膜及控制部分包括电致发光薄膜、日射强度计、单片机、功率放大器、单片机供电电池。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是:电致发光薄膜贴附在无人机下翼面、机身侧面和下机身面,电致发光薄膜内的电极与功率放大器连接,日射强度计的输出与单片机连接,功率放大器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供电电池与单片机连接。单片机通过粘胶固定于无人机平台机身中部,功率放大器及单片机供电电池通过粘胶安置在无人机机身中部,日射强度计通过铆钉安装在无人机机身上部,仰天安装。
机载设备部分包括摄像头、无线视频传输发射器、自动驾驶仪、GPS定位仪和气压高度空速传感器。它们之间的连接关系是:摄像头通过铆钉固定在无人机机身内部,摄像头镜头对地安装,摄像头的视频输出线与无线视频传输发射器相连,无线视频传输发射器固定在无人机机身后部,天线沿机身向尾部安装。自动驾驶仪通过支架固定在无人机机身中部。GPS定位仪固定在机身前部,GPS天线沿机身向尾部安装,GPS定位仪的输出与自动驾驶仪连接。气压高度空速传感器固定在机头内部,输出与自动驾驶仪连接。同时自动驾驶仪与前述单片机连接。
一种电致发光薄膜视觉隐身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电致发光薄膜亮度和颜色的控制方法;
具体为:
无人机到达600米左右高度时,自动驾驶仪向控制电致发光薄膜的单片机发出指令,日射强度计、单片机开机工作。日射强度计实时采集天空和太阳在可见光和近红外的不同波段、不同方向的辐射剂量,通过数据线将数据实时发送给单片机。单片机通过计算得出下翼面、机身侧面和下机身面要补偿的光亮度,进而得出需要加载在电致发光薄膜两端的交流电压和频率,最终产生不同频率和幅值的电压信号通过功率放大器控制薄膜亮度和颜色的实时变化,使波薄膜产生能匹配机身上部接收的天空和太阳可见光辐射强度,减小机身下部与天空背景之间亮度和颜色的差别,进而实现低空视觉隐身。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本发明结构简单,电致发光薄膜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可靠性高;
(2)本发明可以使下翼面、机身侧面和下机身面变色迅速、变色范围广、可用于多种气候条件;
(3)本发明采用贴附安装,可依据不同条件对薄膜进行剪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三维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详细结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85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