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机顶盒的红外监控报警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6848.X | 申请日: | 2012-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102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谭刘源;罗笑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B19/00 | 分类号: | G08B19/00;G08B25/00;H04N21/48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6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顶盒 红外 监控 报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字家庭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机顶盒的红外监控报警系统。
背景技术
当前,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使各种家电通过不同的互连方式进行通信及数据交换,从而实现家电之间“互联互通”的数字家庭,正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同时,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用户对屋内防火防盗等安全条件的要求日益增长。并且,家庭用户希望能在对现有家电改动尽量少的情况下为家庭增加安全监控功能。
现有的技术方案是在家庭中另行设立一套由摄像头、控制台及显示器组成的家庭安全监控系统,通过摄像头对家庭内部环境进行实时监控,通过控制台对摄像头获取的监控信息进行处理、控制和储存,并通过显示器输出监控录像。但通过摄像头、监控台和显示器进行的实时监控,要求用户在家中现有的家电之外专门布设另外一套设备对摄像头获取的监控信息进行处理和输出,无法通过简单的设置在现有的家用电器上实现监控和报警,在金钱成本和空间成本上给用户造成了压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方案金钱成本和空间成本大、无法实现即时报警的问题,本发明为家庭用户提供一种基于机顶盒的红外监控报警系统。
为了实现发明目的,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顶盒的红外监控报警系统,包括:
红外线传感器,用于感应物体的红外辐射对家庭内部环境进行监测,并将监测信号发送给机顶盒;
机顶盒,用于接收红外线传感器发送的监测信号,并对监测信号进行判断和处理,当判断所述监测信号中存在盗情时,通过相应的报警装置提醒用户家居环境存在险情;
报警装置,用于接收机顶盒出发的险情信息,提醒用户家居环境存在险情。
所述系统还包括:远程服务器,用于对机顶盒中接收到的监测信号进行存储,供用户查询历史记录,或者供电视机播放。
所述报警装置为警铃提示装置,用于响应险情信息,并触发警铃报警提醒用户存在险情。
所述报警装置为移动终端,用于接收险情信息,并提醒用户存在险情。
所述移动终端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所述报警装置为显示终端,用于接收险情信息,并提供用户存在险情。
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本发明通过提供一种家庭用户仅需通过增设红外线传感器即可实现防盗安全监控报警的系统,降低了现有技术方案中另行配置控制台和显示器的成本,增加了智能即时报警功能,为家庭用户对防盗的安全需求提供了保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机顶盒的红外监控报警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基于机顶盒的红外监控报警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对系统的组成进行说明:系统由红外线传感器、机顶盒、远程服务器、电视机及可选的其他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组成。各部分的功能如下:
红外线传感器,用于感应物体的红外辐射对家庭内部环境进行监测,并将监测信号发送给机顶盒;
机顶盒,用于接收红外线传感器发送的监测信号,并对监测信号进行判断和处理,当判断所述监测信号中存在盗情时,通过相应的报警装置提醒用户家居环境存在险情;
报警装置,用于接收机顶盒出发的险情信息,提醒用户家居环境存在险情。
该系统还包括:远程服务器,用于对机顶盒中接收到的监测信号进行存储,供用户查询历史记录,或者供电视机播放。
这里的报警装置可以是警铃提示装置,用于响应险情信息,并触发警铃报警提醒用户存在险情。这里的报警装置可以是移动终端,用于接收险情信息,并提醒用户存在险情。这里的移动终端为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这里的报警装置为显示终端,用于接收险情信息,并提供用户存在险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68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