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矿用信号电缆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64085.5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786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2-12 |
发明(设计)人: | 陈成州;黄冰玉;陈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上力电线电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17 | 分类号: | H01B7/17;H01B7/282;H01B7/29;H01B7/29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411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信号 电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矿用信号电缆。
背景技术
我国各类矿业开采逐步进入现代化的发展,各类防爆电器、自动化采掘设备开始在矿井中普及使用,使得矿用信号电缆不但要适应复杂的矿井环境,还需要满足各种电磁波的干扰。传统的矿用信号电缆只考虑抵御线缆外部的电磁波的干扰,未考虑线缆传输信号过程中电缆内部不同信号单元组相互之间的电磁波干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生产一种新型的电缆结构,特别适用于各类工作环境复杂的矿井做信号传输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矿用信号电缆,包括导体外挤包绝缘层构成芯线,选用两根或两根以上芯线绞合后,依次设置组引流线、组铜带屏蔽层、组隔离层、组编织屏蔽层构成组缆芯,多根组缆芯绞合构成总缆芯,在所述总缆芯间隙设有阻水填充层,在所述总缆芯外依次设置隔离层、引流线、铜带屏蔽层、内护套、耐火层、编织屏蔽层、阻水层、外护套。本发明的矿用信号电缆具有防潮、防水、耐火、抗电磁波的特性,特别适用于各类工作环境复杂的矿井做信号传输用。
所述导体、组引流线和引流线可选用单股镀锡丝或多股镀锡铜丝复绞而成,增加导体在潮湿环境中的防腐性。
所述绝缘层、内护套采用聚乙烯挤制而成,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
所述组铜带屏蔽层、铜带屏蔽层采用导电面朝里绕包与引流线导通,形成独立的100%覆盖的屏蔽层,可起到均匀电场,防止电缆内部组缆芯之间及外部信号对电缆内部的干扰。
所述组隔离层、隔离层采用耐高温聚酯带绕包而成,将铜塑复合带和编织屏蔽层做绝缘处理,从而形成独立的双屏蔽层。
所述组编织屏蔽层、编织屏蔽层采用镀锡铜丝编织而成,提高编织屏蔽层的防氧化及防腐性。
所述阻水填充层由阻水绳填充而成,防止水珠纵向侵入电缆。
所述耐火层采用云母带叠包而成,使得电缆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
所述阻水层采用单面绝缘阻水带绕包而成,防止水珠径向侵入电缆。
所述外护套可采用阻燃聚氯乙烯、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热塑性弹性体、阻燃热塑性聚氨酯任一一种材料挤制而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组缆芯采用双层屏蔽结构,包括引流线加铜塑复合带绕包构成100%屏蔽覆盖的屏蔽层和组编织屏蔽层可达到90%屏蔽覆盖效果,使得电缆内部的组缆芯之间的信号互不干扰。
2、总缆芯外分别设置各自独立的铜带屏蔽层和编织屏蔽层,形成双层外屏蔽,既可防止外部电磁波的干扰,亦防止电缆运行时内部信号对外部设备的信号干扰。
3、阻水填充层、阻水层、内护套能够有效的防止纵向和径向的渗水。
4、耐火层采用云母带叠包而成,能够在突发事件中延长重要仪器设备的工作时间。
5、外护套采用阻燃聚氯乙烯、低烟无卤聚烯烃、阻燃热塑性弹性体、阻燃热塑性聚氨酯任一一种材料挤制而成,使得矿用信号电缆能够满足各种复杂工作环境。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横截面示意图
1、导体;2、绝缘层;3、引流线;4、组铜带屏蔽层;5、组隔离层;6、组编织屏蔽层;7、阻水填充层;8、隔离层;9、引流线;10、铜带屏蔽层;11、内护套;12、耐火层;13、编织屏蔽层;14、阻水层;15、外护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本发明可以按说明书所述内容推选任一种方法实施。
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
见附图1,矿用信号电缆包括:导体(1)外挤包绝缘层(2)构成芯线,选用两根或两根以上芯线绞合后,依次设置组引流线(3)、组铜带屏蔽层(4)、组隔离层(5)、组编织屏蔽层(6)构成组缆芯,多根组缆芯绞合构成总缆芯,在所述总缆芯间隙设有阻水填充层(7),在所述总缆芯外依次设置隔离层(8)、引流线(9)、铜带屏蔽层(10)、内护套(11)、耐火层(12)、编织屏蔽层(13)、阻水层(14)、外护套(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上力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上力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40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