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定位方法、控制设备及移动通信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64072.8 | 申请日: | 2012-07-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821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 发明(设计)人: | 肖登坤;崔杰;乌力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64/00 | 分类号: | H04W64/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专利商标事务所 44237 | 代理人: | 张全文 |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控制设备 通信系统接口 通信系统 定位测量参数 移动通信系统 无线通信技术领域 用户设备 发送 上报 通信 | ||
本发明适用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定位方法、控制设备及移动通信系统,所述方法包括:控制设备通过所述控制设备支持的N个通信系统接口中的一个通信系统接口或多个通信系统接口,接收用于用户设备UE定位的第一定位测量参数,所述定位测量参数是与所述控制设备进行通信的N个通信系统中的一个通信系统或多个通信系统发送至所述控制设备的,其中,所述N个通信系统接口中的第i个通信系统接口,对应所述N个通信系统中的第i个通信系统;所述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定位测量参数,对所述UE进行定位。本发明,UE上报的参数所经过的节点相同,不会造成时间延迟,使得UE位置的计算精度相比现有技术更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方法、控制设备及移动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定位技术是为了确定移动台(也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 UE))的地理位置而采用的技术,可以利用无线通信网络的资源来直接或者间接地得到移动台的位置信息。通常的定位的方式有以下种:
1)网络辅助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定位
2)下行定位(观察的到达时间差(Observed Time Difference of Arrival,OTDOA)方式)
3)增强的小区标识(enhanced Cell ID,e-CID)定位
4)射频模式匹配定位(Radio freq终端ncy pattern matching,RFPM)
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移动通信系统的移动台定位算法一般可以通过检测移动台和基站之间传输的无线电波传播信号的特征参数(如信号场强、传播信号到达时间差、信号到达方向角等),再根据有关的定位算法来估计移动终端的几何位置。GNSS的定位方法要求移动台具有接收GNSS信号的无线接收器,GNSS的具体实现包含GPS定位,伽利略Galileo定位等等。下行定位和e-CID的定位都是网络定位的类型,主要依靠对移动通信系统内部的无线资源特征参数检测,再根据定位算法来估计移动台位置,是当前研究的热点。OTDOA定位利用移动台接收来自多个基站的下行定位参考信号并进行定时测量,并上报基站间的定位参考信号(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PRS)到达时间差,在网络控制设备上进行计算得到移动台的地理位置。RFPM定位是将数据库中存储的预先测量好的参数和用户测量上报的参数进行比较,得到相应的坐标,所述坐标即表示移动台的位置。
对于定位精度的需求,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ederal communicationscommission,FCC)于1996年公布了E-911条例,要求在2001年10月1日前,美国各电信运营商的无线蜂窝系统必须能够对发出E-911紧急呼叫的移动台提供精度在125m内的定位服务,而且满足此定位精度的概率应不低于67%。1998年又提出了定位精度为400m,准确率不低于90%的服务要求。1999年FCC对定位精度提出新的要求:对基于网络的定位,67%的定位精度要在100m以内,95%的定位精度要在300m以内;对基于移动台的定位,67%的精度要在50m以内,95%的精度要在150m以内。
目前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定位服务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定位服务的应用场景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例如紧急求援定位、犯罪位置追踪、导航及交通控制等等。但不论应用场景如何多样,业界对于定位的需求始终是希望获得可靠、有效、快速的方法,换言之,易于实现并且高精度的定位技术一直是人们追捧的热点。目前用户设备一般都能承载多个不同无线网络的业务,例如2G/3G/LTE,而无线网络也呈现垂直布网的场景,但是,现有技术提供的UE定位方案,只是针对一种制式的无线网络环境,在多无线网络环境中,无法适用。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40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识别、计量烟雾粒子的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启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