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2835.5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88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陈社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社庭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00;F23H3/0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王苑祥 |
地址: | 0502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油 高效 换热炉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油炉结构的改进,特别是一种采用燃煤为能源时对导热油炉用炉排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导热油炉是以导热油为热载体,通过热油泵的强制循环将热油通过管路输送到用热设备后,再返回导热油炉中加热的闭路循环供热设备,是目前首选的一种低压高温热能转换设备。
导热油炉与蒸汽、热水锅炉在设计上的要求主要区别在于:导热油炉要求导热油在换热管内的流速为:辐射段不低于2m/s,对流段不低于1.5m/s。若将传统的水冷炉排结构直接移植在导热油炉上变成油冷炉排,是不能满足导热油炉的设计要求的。主要原因:水冷炉排一般为并联结构,炉排管直径一般在Φ51-Φ76mm之间,且有一定的倾斜度;在导热油流量确定的情况下,无法满足导热油在炉排管内的流速(黏度越大,流速越小)。 为达到设计流速,若将炉排管直径变小,则炉排管的刚度不够;若将炉排管壁增厚,则导热效率太低,而且外管壁所处高温、低导的环境下排管氧化后脱落速度加快,变成更加脆弱的薄壁管。若将炉排管强化横向串联起来,炉排就不能按倾斜布置,且增加了导热油炉的循环阻力,使循环泵电机功率增加,并且由于油冷炉排按水平布置,停炉时,油在炉管内没有自循环功能,油冷炉排上还有未燃尽的燃料,所以即便油温降至较低时,也不能关停循环油泵,增加了运行的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其在炉排状换热管的基础上增设了改变液流截面积的内套管,使换热管的流速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满足了换热管的刚度要求。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导热油炉的高效换热炉排,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上贯通横管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进油口、出油口分别设置在下、上贯通横管上,所述换热管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定位在外套管内壁上。
换热管内,流量、流速和液流截面积的关系为:
(1)
式中,为液体流量,为液体流速,为液流截面积。在液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液流速度与液流截面积成反比。本发明的换热管采用复合式套管结构,在外套管内增设了一端封闭的盲管。由于所述盲管内的导热油不与外套管中导热油同时流动,相当于减小了导热油的流通截面积,在导热油炉液体流量一定的情况下,增大了导热油的流速,满足相关标准的规定。从而在不减小炉排管直径的情况下,保证了换热管内导热油的流速。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①本发明在保证换热管刚度的情况下,又保证了管内导热油流速,达到了国家相关标准的规定;②炉排管并联布置,减小了导热油循环阻力,降低了循环电机功耗;③炉排管倾斜布置,实现了管内导热油自循环,当油温降到较低温度时,即可关停循环油泵,降低了运行的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A向剖面示意图;
其中,1、下贯通横管,1-1、进油口,2、换热管,2-1、外套管,2-2、内套管,4、上贯通横管,4-1、出油口,5、端头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发明用于手烧燃煤导热油炉用炉排,其结构中包括并连在下贯通横管1和上贯通横管4之间形成炉排状的换热管2,进油口1-1、出油口4-1分别设置在下贯通横管1和上贯通横管4上,所述换热管2是复合式套管结构,内套管2-2是一端封闭的盲管、借助端头支架5定位在外套管2-1内壁上。本实施例在现有换热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端封闭的盲管,由于盲管内的导热油不影响外套管2-1内的导热油的循环,相当于减小了导热油的液流截面积,从而增大了液流流速,使换热管2的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大了导热油的流速,达到了速度和刚度的设计要求。
所述换热管2的水平倾角为15~25°,即换热管2与导热油炉的炉底呈15~25°夹角、且出油口4-1高于进油口1-1。倾斜布置的换热管具有自循环能力,当油温降至较低时,即可进行停掉循环泵,降低运行成本。内套管2-2可以在靠近进油口1-1端封闭,也可以在靠近出油口4-1端封闭。当温度降低、停止循环泵时,内套管2-2内的导热油与外套管2-1内的导热油进行对流,完成热交换,并在导热油自循环作用下,完成热量交换。
所述外套管2-1的壁厚为3-8mm,在满足换热管2所需刚度的情况下,不降低外套管的换热效率。
外套管2-1内壁与内套管2-2外壁的距离为3-10 mm。以满足换热管流速的设计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社庭,未经陈社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283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磁驱动式相控震源相位补偿控制系统及补偿控制方法
- 下一篇:单筒式吸鱼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