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62449.6 | 申请日: | 2012-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329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19 |
发明(设计)人: | 胡继承;魏小凤;丁芳;方栋健;黄威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3/00 | 分类号: | H04B3/00;H04L9/00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鲁力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音频接口 手机 设备 之间 进行 通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已经从单一的移动通讯终端逐步即时化、互动化、大众化。手机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改变着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正日渐深入人心。手机的配置及外观也在逐步精化和精致,一般的手机USB接口最多只配有一个甚至是没有USB接口或是不配数据线的。当没有USB接口或是USB接口被占用或是此时没有数据线时,要实现文件的传送就显得不方便,因此需要一种USB接口替代的方法来实现手机与其他设备的通讯。当然,这种通讯方法通过USB接口也同样能实现。手机普遍含有音频接口,在模拟和数字信号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能够双向传输模拟信号。
目前已有的蓝牙功能可以实现手机与特定设备(手机、电脑)之间的信息交互,但是也有它的局限性。通过蓝牙传输文件时的对象是与该手机特定配对的手机或是电脑,并且它们之间的距离在十米以内并保证不能受其他信号的干扰。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同样某些格式的数据也不能及时查看。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不需要在手机或设备中内置转换芯片,降低了生产及使用成本的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
本发明还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采用的通讯工具手机,便于携带,也没有造成费用上的负担,同时使用起来方便,不需寻找特定的对象并且进行解密配对,实用性强的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选择步骤:
选择步骤1,用户将手机信息传递至设备的通讯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1.1,使用双向音频连接线将手机音频接口与转换模块的音频接口
相连,选定手机中所要传送的信息,在手机内部将加密并打包并加上包头后的数字信号编码成数字音频信号后再通过DA转换成相应的模拟音频数据经连接线传送给转换模块;
步骤1.2,将转换模块连接到设备,通过该转换模块内的控制功能识别
信号的包头信息来判断是否对接收到的模拟音频信号做作进一步的转换处理,若不需要,转步骤1.4;
步骤1.3,转换模块将得到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AD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再通过解码转换成为数字信号;
步骤1.4,转换模块将最终的信号传送给与其相连的设备;
选择步骤2,用户将设备的信息传递至手机的通讯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2.1,使用双向音频连接线将手机音频接口与转换模块的音频接口相连,选定设备中所要传送的信息,在设备内部将加密并打包并加上包头后的数字信号编码成数字音频信号后再通过DA转换成相应的模拟音频数据经连接线传送给转换模块;
步骤2.2,将转换模块连接到手机,通过该转换模块内的控制功能识别信号的包头信息来判断是否对接收到的模拟音频信号做作进一步的转换处理,若不需要,转步骤2.4;
步骤2.3,转换模块将得到的模拟音频信号通过AD转换成数字音频信号,再通过解码转换成为数字信号;
步骤2.4,转换模块将最终的信号传送给与其相连的手机。
在上述的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所述的选择步骤1或选择步骤2中的转换模块为A/D转换模块
在上述的一种利用音频接口在手机与设备之间进行通讯的方法,所述的步骤1.2或步骤2.2中,所述转换模块转换模块包括编/解码转换模块以及与编/解码转换模块连接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用于识别信号的包头信息的具体方法如下:定义不出现在音频信号中的字符串的算法作为包头,控制模块通过检测所传出的信号是否有该特定包头来识别该信号,传统音频信号是没有包头的;当控制模块检测到的包头信号符合非传统音频信号,就需要对其进行编/解码及A/D转换,否则,控制模块直接将其传至设备或手机,不做转换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未经武汉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6244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