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耐电碳痕的绝缘支套无效
申请号: | 201210258334.X | 申请日: | 2012-07-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65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严晓华;赵静;赵丹阳;范立军;姜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市吉福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08;C08K5/098;C08K5/3492;C08K3/22;C08K3/26;C08K3/34;H01B3/44 |
代理公司: | 吉林市达利专利事务所 22102 | 代理人: | 陈传林 |
地址: | 132013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耐电碳痕 绝缘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电缆热缩终端配套件中支套的改进,具体地说,是一种耐电碳痕的绝缘支套。
背景技术
电力电缆热缩终端安装后,自接线端子至地线部分的绝缘距离是此类产品运行中的安生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现有的热缩电力电缆终端附件使用的支套大多只起到分开电缆线芯的支撑作用。现有的支套由下述原料构成,聚乙烯-醋酸乙烯酯、聚乙烯、乙炔碳黑、硬脂酸锌、防老剂 RD(即2,2,4-三甲基-1,2-二氢化喹啉聚合物)和高分子蜡。因配方中不含起耐电痕作用的材料,况且配方中含有大量的碳黑,碳黑的引入是为了使支套在收缩时有一个稳定的形状保持而不得已加入的,众所周知,炭黑是导电材料,它的引入大大降低了支套的绝缘性,也使支套丧失了耐爬电性能。为了解决支套的耐爬电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在进行探索,例如:填加像轻质碳酸钙粉,氢氧化铝粉,氢氧化镁粉、白炭黑等,这些填料均解决了支套热收缩时形状稳定问题,也可以为支套提供耐爬电的作用。但在实际生产工艺过程中,尚存在一些从根本上难以克服的技术问题,主要是注射支套开裂并且表面不光滑,有严重的麻纹或气泡,注射口部有烧焦,扩张和回缩安装时也有开裂,迄今为止,现有技术的支套尚未解决耐电碳痕的绝缘性差的根本问题,也未有与本发明内容相同与相近似支套的文献报道和实际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现有技术进行实质性改进和创新,提供一种耐电碳痕的绝缘支套,构成耐电碳痕的绝缘支套的各种材料有很好的混容性,易成型,外观质量好,耐电弧性、耐爬电、绝缘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电碳痕的绝缘支套,其特征是:它含有下述重量份的原料组成,低密度聚乙烯或POE弹性体:5~10份、聚乙烯-醋酸乙烯酯或聚乙烯-丙烯酸乙酯8~12份、抗氧剂1010为0.1~0.2份、阻燃剂2.5~8份、高分子蜡0.5~1份和硬脂酸锌0~0.2份。
所述的阻燃剂为三聚氰胺氰尿酸盐和/或三聚氰胺异氰尿酸盐。
所述的三聚氰胺氰尿酸盐和三聚氰胺异氰尿酸盐均为微粉,其粒度≤2μm,干燥失量≤0.3%。
还含有氢氧化铝微粉、氢氧化镁微粉、氧化铁粉、轻质碳酸钙、陶土、滑石粉中的任意一种,其重量份为0~7份,粒度≤2μm,干燥失量≤0.3%。
还含有色母料或染料,其重量份为0.5~0.6份。
本发明采用含氮的无卤环保型阻燃剂三聚氰胺氰尿酸盐和/或三聚氰胺异氰尿酸盐替代现有技术的碳黑做为填料,使绝缘支套获得了优异的耐电痕迹性,也使附件整体增加了170~210mm的爬电距离;同时,由于放弃使用碳黑,也改善了生产环境,又可以通过填加颜料或染料使产品着色,产品色彩多样化了;可广泛应用于1、10、35KV热缩电力电缆户内外终端附件中;因为绝缘支套的长度大至在170~210mm之间,增加的绝缘长度大约可相当于两个单孔雨裙所起到的增加绝缘距离的长度,所以应用此类支套后,每套可节约6个单孔雨裙;如果不减少雨裙的使用,则相当于增加了两个雨裙,则产品的安全距离大大增加,绝缘支套在安装后的运行过程中,安全性能大大提高,尤其在应用于户外及污秽的场合,其安全性能及稳定性更佳;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应用空间较小时,可以缩短200mm左右的绝缘长度,把整个终端做得更小,而起到与原来相等的耐爬电作用,具有使用经济、高效,优异的电性能和机械性能,不变色,低烟,低腐蚀性,与环境相容性好,良好的热稳定性,非常适宜材料的加工,阻燃效果好,用量少,无毒,具有易成型,外观质量好,耐电弧性、耐爬电性、绝缘效果好,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耐电碳痕的绝缘支套结构示意图(图2中A-A剖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利用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市吉福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吉林市吉福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83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