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结合跨区域位置更新与通话的交通信息估计方法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8022.9 | 申请日: | 2012-07-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5448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3-01 |
发明(设计)人: | 颜胜盈;黄智彦;郑雅云;陈建翔;贾仲雍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跨区 位置 更新 通话 交通 信息 估计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结合跨区域位置更新(location update)与通话(call)的交通信息估计方法与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交通信息的取得需依靠各地方警民主动通报、部分具有全球定位系统的探侦车(GPS-Based Vehicle Probe,GVP)以及固定式车辆检测器(Vehicle Detector,VD)等装置回馈的交通信息。近年来,交通领域所进行的相关研究与应用系统运用不同搜集方式及技术如车辆检测器、GVP、采用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lectronic Toll Collection,ETC)为基础的车辆探侦(ETC-Based Vehicle Probe,EVP)、以及手机基站为基础的车辆探侦(Cellular-Based Vehicle Probe,CVP)等技术来进行车辆交通参数数据的检测。
移动用户拥有移动空间度和时间度的优点。现有的CVP交通信息搜集技术是以移动手机作为交通信息侦探工具,来搜集移动电话与网络系统间传递的信令,并且大多利用用路人拨/接电话发生交递(handover)与位置更新等事件间的位置与时间差来推估道路车速。图1是利用移动装置拨/接电话发生两次交递来估算车速的一范例示意图,其中,移动装置在时间t0时开始拨/接电话,在时间t1时的位置L1上发生一次交递,并且在时间t2时的位置L2上发生另一次交递,车速估算为(L2-L1)/(t2-t1)。图2是利用移动装置发生两次位置更新来估算车速的一范例示意图,其中,移动装置从位置区域LA0开始移动,在时间t1时的位置L1上发生一次位置区域间(inter-LA)位置更新,并且在时间t2时的位置L2上发生另一次位置区域间位置更新,车速估算为(L2-L1)/(t2-t1)。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预先以车辆搭载GPS与移动通讯模块进行路测、学习记录通话交递发生位置信息、以及决定两交递地点之间的行车距离,并且仅以移动电话发生交递的基站地理位置来推估道路车速。另外例如,收集用户于两位置区域(Location Area,LA)发生位置更新的移动通讯信令,并且仅以移动电话发生位置更新的基站地理位置来推估车速。
在现有技术中,例如从全球移动通讯系统网络中撷取A/Abis接口信号,利用分析位置区域更新的移动通讯信令,并结合数据探勘的方式来推估终端使用者的交通信息的技术。现有技术中,另有基于3G移动通讯网络信号的交通信息的技术,此技术利用正常位置更新(Normal Location Updates,NLU)并利用被选择的交递(Selected Handovers,SHO)来计算取得道路车速。
上述技术的交通信息的取得可能会产生交通信息量的不稳定,例如是通过两次交递取得的有效样本太少、或是通过两次位置区域更新其样本数间隔时间太长。并且,也可能造成车辆检测器布建与维运成本高。
因此,如何在现有的交通信息搜集制度下,利用交通信息搜集涵盖面最大的技术,来提供用路人最精确的交通信息数据,以达到建置一个行车优质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可提供一种结合跨区域位置更新与通话的交通信息估计方法与系统。
所揭露的一实施例是关于一种结合跨区域位置更新与通话的交通信息估计方法,执行于一交通信息估计系统。此方法可包含:通过一样本撷取分析装置(sample capturing and analyzing device),关联至少一移动用户跨区域移动和通话的样本数据,此样本数据至少包括该至少一移动用户发生的至少一次的跨区域位置更新(LAU)事件、以及至少一次的通话的CA或CC事件;以及根据此样本数据,通过一计算装置,来决定发生此至少一次的LAU事件、以及此至少一次的通话的通话抵达(CallArrival,CA)或通话结束(Call Completion,CC)事件的位置与时间信息,并根据此位置与时间信息来估计一或多个指定区域的交通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中华电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80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