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卤阻燃弹性体组合物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57293.2 | 申请日: | 2012-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5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 发明(设计)人: | 黄恒梅;王林;李玉虎;郭少华;胡志华;付锦锋;蔡彤旻;陈大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绵阳长鑫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67/00 | 分类号: | C08L67/00;C08L67/02;C08L67/04;C08L69/00;C08L53/02;C08L23/00;C08L23/16;C08L23/12;C08L23/08;C08L53/00;C08L23/20;C08L83/04;C08K5/20 |
| 代理公司: | 广州致信伟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3 | 代理人: | 伍嘉陵 |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阻燃 弹性体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弹性体组合物,特别是一种无卤阻燃弹性体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聚氯乙烯(PVC)、氯丁橡胶等含卤化合物具有优良的阻燃性能在电线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在火灾或焚烧处理时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对人体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危害,最近,用于替代PVC电线电缆材料的无卤阻燃弹性体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
目前,采用不含卤素的阻燃剂使热塑性聚合物或热固性聚合物具有优异阻燃性能的成熟技术方案有许多,如中国专利CN1245443C公开的热塑性模制组合物组成如下:A)20至97重量%的热塑性聚酯,B)1%至40重量%的次膦酸盐和/或二次膦酸盐和/或它们的聚合物,C)1至30重量%的含氮阻燃剂,D)0至5重量%的至少一种具有10至40个碳原子的饱和或不饱和羧酸具有2至40个碳原子的饱和脂肪醇或胺的酯或酰胺,以及E)0至60重量的其他添加剂。此处热塑性聚酯可为聚酯嵌段共聚物,如可从从杜邦公司商购获得的Hytrel?系列产品,含氮阻燃剂具体可为三聚氰胺氰尿酸盐和/或三聚氰胺聚磷酸盐。中国专利CN1660857B公开了以二烷基次膦酸盐与三聚氰胺氰尿酸盐、和/或三聚氰胺聚磷酸盐、和/硼酸锌的混合物阻燃热塑性聚合物的技术方案,其中热塑性聚合物可为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乙烯-丙烯共聚物、聚氨酯、聚酰胺、聚醚酯嵌段共聚物等,或它们的组合物。中国专利CN101663357A公开了以聚苯醚、聚苯乙烯-聚(乙烯-丁烯)-聚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聚丁烯、乙烯-丙烯橡胶、矿物油、双酚A双(苯基磷酸酯)、氢氧化镁、多磷酸三聚氰胺、白色颜料为组分的组合物,组合物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耐候性能,能够用于电线电缆的制备。然而,使用三聚氰胺氰尿酸盐、三聚氰胺磷酸盐、聚磷酸铵、次膦酸盐或二次膦酸盐等粉状的含磷或含氮的阻燃剂的组合物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焦料”析出物,这会降低生产效率和影响产品的品质。
中国专利CN101827885A公开了一种阻燃剂组合物,以哌嗪及三聚氰胺的(聚/焦)磷酸盐化合物、有机硅油、以及高级脂肪族单羧酸的单酰胺化合物和/或高级脂肪族羧酸的单酯化合物为必须成分,成功的解决了焦料析出问题,但是,该方案主要适用于常规的注塑级树脂组合物中,如聚丙烯、聚乙烯等,对于用于挤出电线的弹性体组合物极可能会由于添加了有机硅油而产生螺杆打滑而无法稳定生产或加工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有效抑制加工过程中“焦料”析出,改善了加工性能的,具有优异机械性能、耐老化性能的无卤阻燃弹性体组合物。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无卤阻燃弹性体组合物,按重量百分比,包括如下组分: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 15~70%;
苯乙烯类弹性体和/或聚烯烃类弹性体 0~50%;
阻燃剂 25~40%;
润滑剂 2-5%;
其中,所述润滑剂为含有羧酸酰胺、羧酸酯和聚有机硅氧烷的混合物。
热塑性聚酯弹性体一般是具有通过酯键将硬段与软段键合的嵌段共聚物。其中硬段可选自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1,4-环己烷二甲醇酯或聚2,6-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软段可选自聚醚、聚已内酯、脂肪族聚碳酸酯或芳香族聚碳酸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绵阳长鑫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未经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金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绵阳长鑫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729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