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回收烟气含水同时脱除PM2.5的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1210256822.7 | 申请日: | 2012-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67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07 |
| 发明(设计)人: | 谭厚章;熊英莹;刘原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3J15/02 | 分类号: | F23J15/02 |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陆万寿 |
| 地址: | 710049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烟气 含水 同时 脱除 pm sub 2.5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环保领域,涉及一种回收烟气含水同时脱除PM2.5的系统。
背景技术
湿法脱硫由于其脱硫效率高、投资费用低而被火电厂广泛采用,但是湿法脱硫耗水量巨大。一台600MW机组每小时需补水80-100吨,年耗水量近70万吨。对于依靠地下取水的地区,将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的破坏。大量的工程实际及研究表明,湿法脱硫的主要耗水点是烟气带走的塔内蒸发水。如果能从脱硫塔出口饱和烟气中回收水分,循环使用,会使湿法脱硫水耗大幅度降低,有重要意义。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在大气成分中占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能见度等的影响不能忽略。与粒径较粗的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会携带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火电厂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这就使得我国电厂烟气脱除PM2.5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目前控制烟气PM2.5排放量的途径有在除尘器前设置预处理设施,使其通过物理或化学作用长大成较大颗粒后加以脱除,但是现有的除尘技术包括电除尘、袋式除尘及湿式除尘对PM2.5的清除效率都很低。另外有报道的技术包括“烟气湿法脱硫中协同脱除PM2.5的方法及其装置”(专利号:200710132250.0)等,在脱硫塔后进行喷雾,使得烟气达到过饱和状态后再凝结,另外该专利中除雾器采用丝网除雾器,但由于丝网除雾器阻力特别大,将使得引风机电耗大幅上升,在实际电厂烟气PM2.5回收中不可能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回收烟气含水同时脱除PM2.5的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与脱硫塔出口烟道相连接的冷凝器、除雾器,以及与除雾器出口相连的烟囱,所述的冷凝器、除雾器的下端分别与收水装置相连通。
所述的冷凝器和除雾器采用抗腐蚀可焊接的改性PP或PFA材料制成。
所述的冷凝器内部毛细管采用分组布置方式,底部开有与收水装置相连通的溢水槽。
所述的冷凝器的冷却水进水温度低于烟气温度10~40℃。
所述的除雾器采用重力分离,内部为水平型、人字型、V型、菱型或X型,且除雾器阻力小于200Pa。
本发明在脱硫塔出口烟道增加冷凝器和除雾器,脱硫塔出口的饱和烟气经过冷凝器进行冷凝,烟气中的PM2.5颗粒在冷凝过程中附着在换热器管壁并随液滴流下收集,逃逸的少量水雾通过除雾器后连同PM2.5一同被再次脱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冷凝器3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除雾器4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除雾器4内部结构图。
其中,1为脱硫塔,2为出口烟道,3为冷凝器,4为除雾器,5为烟囱。6为收水装置,7为换热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见图1,本发明包括与脱硫塔1出口烟道2相连接的冷凝器3、除雾器4,以及与除雾器4出口相连的烟囱5,所述的冷凝器3、除雾器4的下端分别与收水装置6相连通。其中冷凝器3和除雾器4采用抗腐蚀材料改性PP或PFA制成且冷凝器3的冷却水进水温度低于烟气温度10~40℃。
参见图2,本发明的冷凝器3的换热组件7即内部毛细管采用分组布置方式,底部开有与收水装置6相连通的溢水槽。
参见图3,4,本发明的除雾器4采用重力分离,其内部为水平型、人字型、V型、菱型或X型,且收水除雾器4阻力小于200Pa。
使用时,脱硫塔1出口的饱和烟气通过烟道2进入冷凝器3进行冷凝换热,水分凝结回收至收水装置6,此时烟气中的PM2.5颗粒在冷凝过程中附着在换热组件7的管壁上并随液滴流下收集。逃逸的少量水雾通过除雾器4时连同PM2.5一同被再次脱除,净化后的烟气进入烟囱5排放。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直接在烟道上加装冷凝器和除雾器,解决烟气的低温腐蚀问题,设备简单可行,回收烟气含水的同时脱除PM2.5,起到节能环保的双重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682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