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夜间降雨率的卫星反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4967.3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90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诸葛小勇;郁凡;王元;张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W1/14 | 分类号: | G01W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彭英 |
地址: | 21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夜间 降雨 卫星 反演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降雨率的卫星反演方法,尤其是一种针对夜间降雨率的卫星反演方法,属于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用于多光谱卫星图像夜间降雨反演及临近预报。
背景技术
静止卫星夜间降水反演算法,一般包括以下两步,1)划分雨区,2)估计雨量;而划分雨区又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步骤:1)从对流层云(即积雨云)中筛选卷云和卷云砧,2)从暖云中识别出雨层云 (Kurino 1997;Lensky and Rosenfeld 2003a; Luque et al. 2006)。
早在1978年,Griffith et al.就直接采用云顶亮温阈值253K进行雨区划分,但这种较为武断的雨区划分方法很容易将厚卷云误判为降水云,故而科学家们(Adler and Negri 1988; Vicente et al. 1998; Ba and Gruber 2001 )在此基础上,利用弥补措施spatial gradient of cloud-top temperature去除卷云,以达到较好的雨区划分效果;而Inoue (1985, 1987)则利用BTD21(BTD21是一个虚拟通道,其值Tb2-1指通道IR2与通道IR1的红外亮温差, IR2为波长介于11.5μm-12.5μm的红外通道,通道IR1指波长介于10.3μm-11.3μm的红外通道)来识别卷云,但此方法仅限于热带海洋( Inoue 1987)。Lensky and Rosenfeld (2003a, 2003b)分析了云滴有效半径Re与辐射值的关系,提出了利用BTD41(BTD41是一个虚拟通道,其值Tb4-1指中红外通道MIR与通道IR1的红外亮温差,中红外通道MIR为波长介于3.5μm-4.0μm的红外通道)的值来划分雨区的方法,并认为一个适中的Tb4-1可能暗示了具有大Re的降水云的存在。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在整个夜间雨区划分的研究历程中,科学家们主要还是集中于采用阈值组合进行判识,因此,雨区筛选的效果与实际监测情况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夜间雨量估计,常用的方法主要基于以云顶亮温面积(Arkin and Meisner 1987)或者亮温值(Ba and Gruber 2001; Kuligowski 2002;Vicente et al. 1998)为变量的的曲线拟合方法。
另外,相对于日间降水反演的长足发展,夜间降水反演还存在较大的问题。由于静止卫星测量的红外辐射主要来自云顶,但降水量更多的是与云中的雨滴谱有关。降水与云顶红外辐射的关系不容易建立。在白天,可见光(VIS)反射率能够反映云的光学厚度信息,中红外(MIR;3.5-4.0μm)反射率信息能够反映云滴粒子半径信息(Nakajima and King, 1990)。利用它们反演白天降水时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夜间反射率信息不能获得,只能依赖红外通道本身的信息来反演降水,这无疑增加了夜间反演的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夜间降雨率的卫星反演方法,其首要技术目的是改变现有的雨区划分方法,该雨区划分方法是通过建立降水概率判识矩阵RPIM后,获取各种亮温Tb1、亮温Tb4-1组合在降水概率判识矩阵RPIM中的降水发生概率,而降水概率判识矩阵RPIM是基于IR1- BTD41二维光谱空间建立的;本发明的次要技术目的是通过获取某特定亮温Tb1、亮温Tb4-1组合在降水概率判识矩阵RPIM中的降水发生概率,获取该特定亮温Tb1、亮温Tb4-1组合的雨量估计。因此,通过本发明所述的雨区划分方法、雨量估计方法所获得的雨量估计值,能够与实际的降水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及较小的偏差,即该雨量估计值与实测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致使本发明在多光谱卫星图像夜间降雨反演及临近预报中,具有更好的应用优势。
为实现以上的技术目的,本发明将采取以下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49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