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选垫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3980.7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1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梅勇;吴磊;俞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06 | 分类号: | G01B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252 | 代理人: | 马佑平 |
地址: | 230022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量 工具 及其 测量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特别涉及一种选垫测量工具及其测量方法。
背景技术
在机械零部件的轴向装配过程中,例如在汽车变速箱装配过程中,为保证输入轴的轴向定位精度,通常需要在输入轴与离合器装配好后,安装一个精度很高的调整垫片(例如,某产品的调整垫片公差为±0.03mm)。而且,这个调整垫片的厚度一般要在装配好后才能确定。但是,此时要安装调整垫片的部位在装配好的组件内部,空间非常狭小和隐蔽,无法直接测量。
目前,一种测量方法是采用塞尺等工具进行测量,进行测量时很不方便,且会产生较大误差,测量精度不高;另一种方法是在装配之前分别对输入轴、离合器各个参数进行测量,再计算得出调整垫片厚度,所需测量参数多,且很可能与装配完成后的实际情况不符。这两种方法均比较麻烦,且不能得到精确的尺寸。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方便、精确地进行选垫测量的选垫测量工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应用本发明的选垫测量工具直接测得所需调整垫片厚度的测量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选垫测量工具,包括:
指示表;
把手,其一端拥有指示表安装孔,另一端为开口,中间为内部空腔;
定位芯轴,其拥有测量臂;
钩形测头;
所述指示表通过所述把手的指示表安装孔进入内部空腔,所述定位芯轴沿所述把手的内部空腔内壁运动,所述测量臂伸出所述开口,所述钩形测头可转动连接至所述把手,所述钩形测头沿与所述定位芯轴运动方向的法向运动。
可选择地,所述定位芯轴与所述把手之间拥有限位装置。
可选择地,所述限位装置为孔-销配合装置。
可选择地,所述指示表通过紧定螺钉实现与所述把手之间的固定。
可选择地,所述钩形测头通过圆柱销连接至所述把手。
可选择地,所述钩形测头与所述把手之间安装有回位弹簧。
可选择地,所述把手和所述钩形测头外侧安装有钢丝挡圈。
可选择地,所述定位芯轴与所述把手之间安装有回位弹簧,所述回位弹簧的伸缩方向与所述定位芯轴的运动方向一致。
一种使用如上所述的选垫测量工具进行选垫测量方法,包括的步骤有:
调零,包括的步骤有:
提供拥有卡环槽的轴座;
提供测量定位垫片,其顶面到所述轴座的卡环槽的上端面的距离由以下等式给出:
h=t+δ
在此h为所述测量定位垫片顶面到所述轴座的卡环槽的上端面的距离,t为所述卡环槽中将要安装的卡环的厚度,δ为允许间隙;
将所述测量定位垫片置于所述轴座上;
将所述选垫测量工具的定位芯轴的测量臂顶在所述测量定位垫片的顶面上;
使所述选垫测量工具的钩形测头钩在所述轴座的卡环槽上端面上;
将所述选垫测量工具的指示表清零;
将所述选垫测量工具置于实际测量环境,将所述定位芯轴的测量臂顶在测量基准面上,将所述钩形测头钩在测量工作面上;
读取所述指示表读数。
可选择地,所述测量定位垫片通过磨削制备。
由于采用钩形测头和定位芯轴作为测量执行构件,两个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值由指示表给出,使得所述选垫测量工具能够很方便地深入到装配后的组件内进行测量。由于采用指示表读取数值,能够达到百分之一或者千分之一毫米甚至更高的精度,使得测量值更精确。
由于在所述测量方法中存在调零步骤,能够提前排除卡环厚度和允许间隙的干扰,从指示表读取的数值直接为所需调整垫片厚度,无需计算。
更进一步地,由于所述钩形测头与所述把手之间安装有回位弹簧,使得所述选垫测量工具能以任意角度插入到组件内部进行测量。
更进一步地,由于所述测量定位垫片通过磨削制备,增加了其表面精度,进而提高了测量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图,表明了选垫测量工具的各个部分和选垫测量工具调零步骤的工作原理;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剖面图,表明了选垫测量过程。
以上图中序号:1指示表、101测量杆、2吊环、3紧定螺钉、4把手、401内部空腔、5定位芯轴、限位孔501、测量臂502、6回位弹簧、7圆柱销、8钩形测头、9环形定位套、10轴座、11测量定位垫片、12回位弹簧、13钢丝挡圈、14限位销、15离合器、16卡环槽、17输入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39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