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蛋白印迹自动判读方法及其判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3725.2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59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杨俊;周君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市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53 | 分类号: | G01N33/53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事务所 32228 | 代理人: | 孙力坚 |
地址: | 214031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蛋白 印迹 自动 判读 方法 及其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检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蛋白印迹自动判读方法以及相应的判读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临床检测技术的发展,蛋白印迹自动检测逐渐普及,相比人工检测,自动检测可一次性检测大量样本。但是检测结果的判断基本上还是靠人眼判断,人工判断由于主观性较强,容易形成个人差异。
目前也有通过扫描仪扫描从而实现自动判断的系统,可杜绝传统人工判断的误差,其判读结果具有一致性以及量化性的特点。但是现有扫描仪判读系统的缺陷在于,扫描仪扫描一副蛋白印迹膜条样本图像需1分钟以上,且扫描之前的准备工作耗时较长,必须把每条膜条样本精确粘贴在模板上,只要粘贴位置有纤毫偏移,都会对扫描结果产生影响,操作复杂、效率低下。同时在粘贴扫描过程中,由于经未知血清污染的膜条样本需人手拿取粘贴,还需要直接接触到扫描仪的玻璃上,实验标本及判读设备无法进行有效的清洁和消毒,生物污染的安全隐患非常大。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扫描仪判读系统的上述不足,申请人经过研究改进,提供一种蛋白印迹自动判读方法及其判读装置,可免去样本粘贴扫描的麻烦,一次性完成采集和判读,速度快、识别率高、操作简便,可以自动识别蛋白印迹的阴阳性,并有定量数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蛋白印迹自动判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一标准膜条放置在摄像头下方,调整摄像头,使摄像头内预设的与所述标准膜条尺寸相适应的虚拟识别框与所述标准膜条在摄像头中实时显示的画面相对准,并计算出所述标虚拟识别框与所述标准膜条在摄像头中实时显示画面之间大小关系的识别系数;
(2)待测膜条在反应槽中反应完成后,将包含有待测膜条的反应槽整个取出放置在摄像头下方,反应槽的放置方向需保证反应槽内的待测膜条在摄像头拍摄画面内呈水平或垂直,与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角度误差不超过10°;
(3)根据所述待测膜条的类型选择与该类型膜条尺寸相适应的虚拟识别框备用;根据步骤(1)中得到的识别系数将备用的虚拟识别框的大小调整至与待测膜条在图像中的显示大小相一致;
(4)虚拟识别框在拍摄图像中只可正交放置,根据所述待测膜条的放置方向设定所述备用的虚拟识别框的放置方向为水平或者垂直,并根据待测膜条的参考线往检测项目的方向设定所述备用的虚拟识别框中的定位线的位置;
(5)启动摄像头,采集一幅反应槽的实时图像,将采集到的反应槽图像转换成灰度图,并依次进行腐蚀算法、平滑算法、二值化以及轮廓检测,以将采集的反应槽图像中的待测膜条的图像识别出来;
(6)在识别出的待测膜条的图像上自动放置已通过步骤(3)、步骤(4)调整好的虚拟识别框,使所述虚拟识别框的定位线与识别出的待测膜条图像中参考线相重合,从而确定虚拟识别框的放置位置;
(7)将上述各虚拟识别框所限定的待测膜条图像分别裁剪下来,保存到指定的文件夹;
(8)从膜条数据库中取得所测膜条的检测项目的信息参数,根据所测膜条参考线的位置,对所测膜条上各个检测项目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将虚拟识别框分割为多个区域,使所测膜条上各个检测项目分别落入所述区域中;
(9)把识别出的膜条根据颜色进行处理转换成结果曲线,识别曲线上的峰值,即为阳性值,得到判读结果;所述判断峰值的算法是将曲线的各个点存入数组,对数组进行微分运算,对每点进行确定,其在相连的左右一段区域内是否为顶,从而计算出峰值;
(10)手动录入或者从外部导入病人资料,把所述病人资料和对应的被测膜条的判读结果进行匹配,依次保存到结果数据库中,生成检测报告;外部系统也可直接调用判读结果数据,整合到其他的检测报告中。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蛋白印迹自动判读装置,包括转轴、摄像头、可升降支撑杆、专用遮光罩、角度调整臂、控制底座以及电源开关;所述摄像头安装于专用遮光罩内并与所述专用遮光罩一起固定在角度调整臂的一端,所述角度调整臂的另一端通过转轴与可升降支撑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可升降支撑杆的另一端固定在控制底座上,控制底座上设有电源开关。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市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无锡市东林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372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适于热成型的带材、片材或坯料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紫外光催化消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