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1679.2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846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1 |
发明(设计)人: | 梁杰;焦玉超;张冰;亢真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26 | 分类号: | B01J20/26;B01J20/20;B01J20/30;C02F1/28;C02F1/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02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非溶出型 抗菌 铵盐 改性 活性炭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季铵盐硅氧烷单体化合物的合成
将卤烷基硅氧烷和叔胺按1:1~5:1的摩尔比加入到有机溶剂中,在氮气或惰性气体保护下,40℃~150℃反应4至72小时;减压蒸馏除去未反应的卤烷基硅氧烷和叔胺以及溶剂,获得季铵盐硅氧烷单体化合物。
(2)季铵盐硅氧烷单体在活性炭表面的现场聚合
将活性炭和季铵盐硅氧烷单体化合物与盐酸溶液混合,在0~100℃下反应1至72小时;活性炭和季铵盐硅氧烷单体化合物重量比为10:1~10000:1,盐酸溶液浓度为0.001~10mol/L,过滤洗涤后获得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并烘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卤烷基硅氧烷的化学结构如式(I)所示:
其中R1、R2和R3为C1~C8烷基或羟基;X为Cl、Br或I;n为1~12的整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R1、R2和R3为C1~C8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叔胺的化学结构如式所示:
其中R4、R5和R6为C1~C24烷基或烯烃基团、C1~C24卤代烷基或卤代烯烃基团、C1~C24羟基烷基,或者,R4与R5、R5与R6或者R4与R6联合形成C3~C7环烷基或环烯烃基团。
5.权利要求4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R4、R5和R6为C1~C18烷基。
6.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的有机溶剂为C1~C6醇、丙酮、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
7.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卤烷基硅氧烷和叔胺的摩尔比为1:1~2:1,反应温度为80℃~120℃,反应时间为24~48小时。
8.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的反应温度为15~60℃,反应时间为4~24小时,盐酸溶液浓度为0.05~1mol/L,盐酸与活性炭的用量比为1~5mmol/g。
9.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溶出型抗菌聚季铵盐改性活性炭表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活性炭与季铵盐硅氧烷单体化合物重量比为10:1~200: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1679.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装车管理系统
- 下一篇:一种灌装封罐一体机的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