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1508.X | 申请日: | 2012-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9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杨定海;杨波;欧阳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东华凯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23 | 分类号: | G01N21/23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胡晶 |
地址: | 2017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态 纤维 双折射 测量仪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材料测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标准,纺织纤维双折射率有贝克线法、干涉法和补偿法。
贝克线法和干涉法测量繁杂,费时,受液体折射率的影响。
补偿法分为萨那蒙相位补偿法、固定光程差补偿法和贝瑞克光程差补偿法。
国内传统的固定光程差补偿法,是制作多片不同规格的晶体补偿片,使之通过叠加的方式取得最后的光程差补偿。这种制作多种晶体补偿片组合的方法费时重复性差,操作不方便,测量精度和重复性差。
国外的研究和相关产品已弃之上述方法,而采用贝瑞克补偿法,用人工连续转动的光程差补偿器代之。虽然操作方便,测量精度也高,但它也只能在静态条件下对纤维双折射率进行观察和测量,无法做到动态测量。
现在研制的是自动连续转动有微调功能的直接光程差补偿装置,突破了国外现有的产品,配置纤维牵伸装置和自动控制,能动态测量纤维双折射率,使双折射率的测量技术有了突破性的发展,填补了国内外在该领域动态测量技术和产品的空白。
现有技术存在以下缺陷:
第一:只能在静态条件下对纤维双折射率进行观察和测量,无法做到动态测量;
第二:采用手动调整光程差补偿装置,精度不高,而且比较麻烦;
第三:对镜片的调整角度范围不够广,不适用于种类繁多的新材料的补偿。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突破传统的有级差的晶体光程差补偿,而使用新颖的无级差光程补偿,由连续转动的含微调功能的晶体补偿装置,产生的光程差相对于转动角度呈现线性关系。相比常规的晶体补偿,范围宽,测量精度高,操作简便。在动、静态下,测定纤维的双折射随拉伸形态过程的连续变化规律。计算机同步获取和处理各种纤维双折射干涉色彩图谱,实现快速专业分析,自动计算双折射率及相应的取向值。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包括:带有起偏器、检偏器、测试架的透反射偏光显微镜、摄像头、计算机、显示器、打印机;摄像头固定在透反射偏光显微镜上;计算机和摄像头电气连接;显示器、打印机分别与计算机连接;还包括:测试纤维的动态纤维测试平台;所述测试平台固定于所述偏光显微镜的测试架上;
所述动态纤维测试平台,进一步包括:
纤维的承载装置、分别设置于承载装置两侧用于导向纤维的两个导丝轮、分别设置于导丝轮外侧的对纤维进行拉伸的两个微型电机;
所述微型电机给纤维施以预张力和牵伸力,使得纤维在承载装置内进行拉伸变形,从而达到动态纤维的测试效果。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承载装置包括一凹槽结构,所述凹槽结构两侧对应各自开有一孔;纤维从一孔穿至另一孔;每一孔外侧对应一导丝轮和一电机。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还包括无级差直接光程补偿装置,其设置于起偏器、检偏器之间;所述无级差直接光程补偿装置,进一步包括:晶体补色部分和微调装置部分,所述晶体补色部分和微调装置部分固定在一起;晶体补色部分至少包括补偿光路的镜片。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晶体补色部分还包括机械长柄,所述机械长柄内设有凹槽;所述镜片设置于凹槽内。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微调装置部分包括步进电机、蜗轮蜗杆和蜗轮轴;所述蜗轮蜗杆包括蜗轮和蜗杆;所述蜗轮和蜗杆为齿轮连接;所述步进电机连接于所述蜗杆;所述蜗轮轴与所述蜗轮固定在一起;所述步进电机的控制端与计算机电气连接。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机械长柄内还设有镜片转轴,所述镜片转轴一端与所述蜗轮轴固定在一起;所述镜片转轴另一端与所述凹槽固定在一起。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承载装置为一方形槽,所述纤维置于所述方形槽中;所述方形槽两端设有小孔;所述纤维穿过小孔绕于所述导丝轮上,所述纤维两端各自接于对应的微型电机上。
较佳地,所述的动态纤维双折射测量仪,其镜片为氟化锶晶体材质制成,其为长方形薄片;所述镜片长度为8±0.001mm;宽度为3±0.001mm;厚度为1±0.00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东华凯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东华凯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15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