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在审
申请号: | 201210250994.3 | 申请日: | 2012-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8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宝根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宝根 |
主分类号: | F24J2/46 | 分类号: | F24J2/46;F24J2/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0011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同心 金属 双内管 太阳能 热管 | ||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管,尤其是一种用于集热器的内有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
二、背景技术
目前,太阳能集热管普遍是一端开口一端封闭,即盲管。由它们组成的自然循环式热水系统往往依赖集热器与蓄水箱中的水温不同产生的密度差进行温差循环(热虹吸循环),其水循环速度不高,热利用率不高。
目前普遍使用的真空太阳能集热管的内外管及连接处均为玻璃,内外管为刚性连接,内外管之间抽成真空,整只管子像一只十分细长的热水瓶胆,这种集热管由于内外管温差和加工工艺容易产生爆管,需要用热膨胀系数很小的耐热玻璃制作,工艺较复杂,成本高。
虽然在内管表面镀有涂层以提高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但是管内没有反射、聚光装置,且由于管内高温液体存在红外热辐射,其向集热管外辐射的热损耗较大,使太阳能热利用率不高。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上述现集热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集热器的内有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使其具有制造工艺简单、启动快、使用可靠、吸热面积宽、热利用率高和使用寿命长等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的:一种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由玻璃外管和套在玻璃外管内的内管构成,其特点是:所述内管为具有内外双层结构的金属管,其外层管两端封闭,内层管两端开口,内层管插入外层管内其下端开口与外层管内连通;金属内管一端伸出玻璃外管后插入联集水箱中,所述联集水箱中有上下设置的进水管和出水管,内层管上端开口为进口与进水管连通,外层管伸出玻璃外管部分的侧面开有出口,其与出水管连通,以使水或空气由进口进入,从出口流出,实现循环加热。
上述玻璃外管内表面朝向太阳的部分有半圆弧形的反射膜,上述玻璃外管和金属内管偏心设置,金属内管位于反射膜的聚焦处,以将照射到反射膜上的太阳光反射聚焦到金属内管内;上述金属内管的外层管内壁上有搪瓷层,能有效防止金属内管内的红外辐射外漏;在外层管外壁上有搪瓷太阳能吸收膜,能快速有效地吸收照射到金属内管上的太阳能。
上述外层管和内层管与联集水箱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且螺纹的下面以装密封圈的锥面连接,使与水箱连接处无缝隙,防止漏水的发生。
上述金属内管的外层管内壁还设有一圈绕圆周均匀布置的筋,其既能加强内管的强度,又能使外层管与管内的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加热效率。
上述外层管外壁上搪瓷的设置,还能使在玻璃外管与金属内管连接固定时,只需高频加热其接触部位,就能将搪瓷溶入其接触部位,使其密闭无缝隙;所述搪瓷还可以是玻璃粉,玻璃粉有微波吸收材料,能吸收微波,只需高频加热或微波加热其接触部位,就能将搪瓷溶入其接触部位,使其密闭无缝隙。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是:1)该太阳能集热管用带筋的金属内管,既能有效防止金属内管的破损,使其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又使金属内管与管内的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加热效率;2)管内反射膜的设置,以及内管偏心设置,使太阳能聚焦到内管中,提高集热效率;3)同心双内管的设置,使金属内管在同一端能设置两个开口,管内便能进行循环,使其能用于自来水循环加热或空气循环加热。
四、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内有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中内层管与联集水箱连接时的立体结构图;
图4是本发明中外层管与联集水箱连接时的立体结构图。
对各幅附图中的标号说明如下:
1-联集水箱;1a-进水管;1b-出水管;1c、1e-内螺纹;1d、1f-内锥面;2-玻璃外管;3-外层管;3a-进口;3b-筋;3c-外螺纹;3d-密封圈;3e-外锥面;4-内层管;4a-出口;4a-外螺纹;4b-密封圈;4c-外锥面;5-搪瓷太阳能吸收膜;6-搪瓷层;7-反射膜。
五、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一种内有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同心金属双内管的太阳能集热管,其由玻璃外管2和套在玻璃外管2内的金属内管构成。
如图1所示,金属内管具有内外双层结构,即包括外层管3和套在外层管3内的内层管4。
如图2所示,外层管3内壁还设有一圈绕圆周均匀布置的筋3b,筋3b既能加强外层管3的强度,又能使外层管3与管内的水的接触面积增加,提高加热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宝根,未经王宝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09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