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纺纱白星纤维及其加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250823.0 | 申请日: | 2012-07-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7660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14 |
发明(设计)人: | 戚其禄;高丽英;杜红专;卢冠煌;吴飞元;刘庆亮;米雪林;林恒灿;马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湛江中湛纺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G21/00 | 分类号: | D01G21/00;D01G7/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越秀区海心联合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95 | 代理人: | 黄为 |
地址: | 524044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纺纱 纤维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一种纤维,具体的说是,一种纺纱白星纤维,本发明还公开该纺织纤维的加工方法;属于纺织纤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纺织工业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以产品创新所引领的绿色、低碳、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人们对着装的追求也从结实耐用转变为美观时尚。传统的服装面料,只要求拥有良好的强力和耐磨性,就能满足穿着者对服装耐用性的要求。现代的服装面料根据服用场合的不同,已经变迁为能够满足除舒适度以外的多领域应用的百变型面料。当今,国际纺织品发展趋势是面料风格追求差异化、个性化,重视质感,关注于视觉和触觉效果色彩和变化。
传统纺纱工艺,将具有非聚合性能的白星纤维当作严格控制的反向指标,因为白星纤维对纺织品质量影响较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成高比例的白星纤维及其加工工艺。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的前一技术方案是这样的:一种纺纱白星纤维,每克纤维含800~3000粒纤维结而形成的。
上述的纺纱白星纤维中,所述的纤维是棉纤维或人造棉纤维或涤纶纤维或莫代尔纤维。
进一步的,上述的纺纱白星纤维中,所述的纤维长度为15~100mm。
本发明的后一技术方案是这样的:纺纱白星纤维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包括下述工艺:1)原料→抓原料机→金属探测、去除→火警探测→输纤维风机→开纤维机→火警探测→异纤清除机→双打手→纤维混合机→四打手→成品白星纤维。
进一步的,上述的纺纱白星纤维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抓原料机为鼻型斜钉双打手,打手转速为1200~1500rpm,抓原料量为500~600kg/h;所述的纤维风机吸风负压为-400~-600Pa;所述的开纤维机打手速度为600~800rpm,相对落棉率、打手尘棒的隔距偏小掌握为3mm~5mm,入口输棉正压为50~150Pa,出口负压-180~-200Pa;所述的双打手速度为300~580rpm,打手尘棒隔距为3mm~5mm;所述的四打手情况:打手1转速为900~1200rpm、除尘刀隔距为8~10mm,打手2转速为1600~1800rpm、除尘刀隔距为6mm,打手3转速为2300~2500rpm、除尘刀隔距为3~5mm,打手4转速为3000~3600rpm、除尘刀隔距为6~10mm。
更进一步的,上述的纺纱白星纤维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成品高比例白星纤维输入梳棉机,制成生条,卷绕保存入生条桶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在棉纺的清棉工序,利用清棉工序的高速旋转打手,用物理方式将纤维加工成高比例的白星纤维;利用Uster AFIS单纤维信息系统,测得白星纤维含量为白星(棉结)/粒?g-1:800~3000;比较常规的纺织纤维,绝大部分白星纤维含量为白星(棉结)/粒?g-1:≤200;
2、本发明获得了高比例白星纤维纺织原料,目的为了利用白星纤维的非聚合性能,使得白星纤维在纺织品后整理过程中附着于本色单纱,使得白星纤维自由分布于纺织品表面,使制得的纺织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外观,风格新颖;
3、突破了传统面料染色产生留白效应的工艺限制,该白星纤维制造的面料产品,从织造成型就具备强烈的直观性、转换自由和随意、变化生动;产品外观层次感、立体感强;赋予织物动态亮点,表现出现代人崇尚自然、张扬个性的色彩点缀风格。
发明内容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够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一种纺纱白星纤维,该纺纱白星纤维是每克棉纤维含800粒纤维结而形成的,所述的棉纤维长度15-35mm,该纤维结是纤维纠缠而成的。
纺纱白星纤维的加工方法,依次包括下述工艺:1)原料→抓原料机→金属探测、去除→火警探测→输纤维风机→开纤维机→火警探测→异纤清除机→双打手→纤维混合机→四打手→成品高比例白星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湛江中湛纺织有限公司,未经湛江中湛纺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21025082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聚物检测薄膜快速制备装置
- 下一篇:转向架构架试验加载装置